桧垣与清原元辅相识,是在元辅青年时代,充任太宰府下僚的时候。两人因诗词事相倾慕;他们的爱情是高洁清白的。其时元辅早有妻室,姻缘既已无望,相思也更深了。元辅任满回京,桧垣也随之入京。
这样,两人结为文字之交,让火一般的情热深秘心中,送走了长长的年月。桧垣的文名愈高,同时却把青春给埋没了,对于家乡的怀念也愈深。
深秘在胸中的爱情,无论怎样等待是终究不能开花结果的,桧垣失望之余悄然离京,返回故乡隈本,在白川畔——今日的连台寺境内结庵而居。美人迟暮,神韵如昔,而她的诗歌意志练达,成为隈本人士憧憬的偶像。
这样又送走了长长的月日。某一年,元辅却突然来访桧垣,是就任肥后的国司专程绕道而来的。其时元辅年已七十有九,桧垣也是干瘪的老媪了。
可是,爱的火焰一旦燃起并不因时间悠久而熄灭,尤其是立誓一生非此人不嫁的桧垣体内仍流着处女圣洁的热血。这两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之间,爱情的纯洁就同水与月一般凄丽。
当时国司的任期只有三年,三年的岁月像梦一样消逝了。元辅回京时,虽曾几次劝说桧垣随同上京,但她毅然拒绝了。这位孤独一生的女性,想在京都人的心目中留下青年时代的美貌,倒不能说她是徒然的虚荣。与元辅分袂时,她曾赋诗赠别,其中有句:
妾心澄似白川水,寄语君子莫相忘。
自此她每天参拜岩户观音,直至如朝露消逝般静静地含笑而死。
武藏从寺里的伙头处听到这段哀绝的故事。现在他坐在洞窟前的巨石上,一面哀悼桧垣的身世,同时眼前浮上阿通的影子。
一生之间爱慕着一个男人,为了他保持处女的圣洁悄然而逝的,桧垣的悲恋。这段哀痛的故事,不禁使武藏联想起留在鞆津的阿通。
“阿通不晓得怎样突然离开小仓南下,是不是只是一时的冲动?”
武藏感到了微微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