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名军的久攻不下,德富苏峰在《近世日本国民史》中曾论述道:
一般而言,日本武力在前后七年的朝鲜(16)之役中已枯竭。肥原之役,东西两军虽奋力作战,其实已是强弩之末,至大阪之役尤甚。东军中,胆怯退缩者为数不少,奋勇作战的只是无所依凭的浪人。岛原之役是德川幕府最后的战争,究其实乃是不需要战争者的战争,爱惜生命者的战争,他们所以不能一举攻下原城,与其说是叛徒势力强大,毋宁说是征讨军势力薄弱。
这一批评可谓一针见血。武力如是薄弱,正可说是社会已逐步走向太平的证据。暴徒不管多杰出,终究是一个小地方事件,不像关原之战和大阪之役,一藩之命运全由此决定。该地的松仓姑且不言,其他各藩自初即抱着轻松的态度,只为获取功名利禄而出兵。
结果,序幕战的攻城完全失败,于是各藩军重整旗鼓,于十二月二十日掀开总攻击的火盖。这次也暴露了联军的脆弱,各藩为功名与面子而互争,终至作战计划无法付诸实施,而遭惨败。各藩只一味责备他藩,因而导致意想不到的混乱,军队的统率遂成为严重问题。
先是幕府已借相继而来的情报,认识了事件的严重性,发觉:“要统率九州粗犷的大名,收拾事态,非派遣更强有力的人物不可!”
于是以松平伊豆守信纲、户田左门氏铁为上使,兼程往赴岛原。
因此消息震撼最大的是板仓重昌。
“得将军信赖,担此大任,拥三万大军,竟无法攻陷一孤城,始有此次上使之任命。以武士而言,我有何面目生还江户?这次决以性命相搏,非攻下原城不可。”
板仓重昌满怀悲壮,翌年(宽永十五年,一六三八年)元旦开始了第二次总攻击。
这天,西北风凄厉,飞沙走石,难以逆风行走。黑暗中,各军悄悄逼近城墙,待黎明全军一齐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