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听人群中传出一声佛号。“贫僧不能饮酒,若得与郭少侠多聚几日,诚是快事。”
步出人群的和尚年纪不大,郭奕并不认得,只得拱手道:“怎么大师也来了这里?”
只听那和尚道:“少林贫僧,在此路过,恰逢其会,却也来凑凑热闹,出一份力。当日少室山一战,亲见少侠风采。贫僧历历在目,如今再见,少侠一夜白头,成为领袖群雄的盟主,甚感欣慰。”
郭奕连连道谢:“郭奕受大师如此抬爱,今日真是受宠若惊。”
那和尚又道:“萧燕山那个恶贼,偷了少林的易筋经。我与达摩堂的两位师弟寻了他多日。只知他一直在杭州和鄂州一带出没。如果贫僧不幸战死,求盟主派人将这一情况报与少林,贫僧感激不尽。”
郭奕望着面前慈眉善目的僧人,闻言心头一震。再望望四下众人,心中想到:‘这些人虽是悍勇,可面对江北十几万金兵铁骑,无异于螳臂挡车。’
想到此际,不禁酒涌上来,正在这时,忽见淮水对岸尘头大起,原本打造战船木筏的金兵都被惊动,个个翘首以盼,显是又有一队增援的金兵铁骑到了。
郭奕内力精湛,目力及远,见那队人马之前,簇拥着黄罗伞下,一匹枣红马,来人应该就是自己的六舅兀术无疑。
正自望时,一位忠义社的女侠素素挤过来,拉着佘五妹举碗向郭奕敬酒:“盟主,干了这碗酒后,咱们计议一下军情如何。”
一个丐帮的小丐也挤到近前,拄着竹杖,手中无碗,一脸仰慕地看着郭奕。
面前的素素年纪不大,却一脸风霜颜色,让郭奕瞬间想到赵敏。
看着眼前的和尚、女人、徒弟和少年,再望望对岸的金国十几万雄兵列阵,无异于以卵击石,郭奕心中一阵沸热。
郭奕与素素碰了一下酒碗,并未言语,向众人示意,然后喝了一口。这才扬声道:“众位好汉,听在下一言。军情一事,稍后郭奕再与各位共商义举。当此之际,郭奕想到对岸一探究竟。若是万幸,遇到那个兀术,或可劝他退兵,他若不退,今日非比往日苟且。郭奕就大义灭亲,让他陈尸就地。”
郭奕说着,将酒碗递给一旁的小丐,“小哥,郭奕用这碗酒借你的竹杖一用。”
众人听他有此一说,一时都愣在当地。待到郭奕接过小丐递给他的竹棍,分开人群走向河边。
众人这时才欢声雷动。“盟主威武!”
郭奕再不言语,一经离开众人,立刻奔腾脚步,直奔河边而去。
待到离河水尚有三丈之地,豁然掷出竹杖,只见那竹杖平射出去,激**在水面,速度丝毫不减。
郭奕仿佛更快,展开逍遥步法,纵身踏上竹杖,体内真气向外宣泄,神功既被引动,全身力道聚到足底,撑起身形如箭离弦,激射而去。
待到行至河道中心,郭奕伸手抽出长剑。心内存想,内力流动不息,并不因此举稍有停滞。
但见日光斜照之下,一人一剑,仿佛御风而行,长剑映日闪闪耀眼,果然好一口利器。
岸上原本欢动的群雄竟都看得呆了。
有回过神儿的人道:“我只是听闻他十分英雄,没想到盟主真有本事。都言登萍渡水如履平地,我还是头一次见。”
“想不到郭少侠奔逸绝尘,如此扬波搏击,势似凌云。如我等这般呼嗷伙喊,闹虚文,摆架子,实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另一人道:“郭小哥武功如此之高,斩将夺旗,已经可以说无事不可为,怪不得他敢夜闯皇宫,这可乖乖不得了。”
“少侠盛名,果有惊人艺业。”
梁兴等人也怕郭奕一时偏激奋勇,自陷绝地,是以连忙驾了一艘大船,当先排布盾牌持守,拼力驾船向对岸而来。
但见对岸,郭奕已然登岸。只听他一声清啸,片刻间便奔上高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