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听到台上扮演老天使的唱词的一瞬间,吴逸可以确定,台下所有人所受到的心理冲击都不会有自己大。
他虽然不大懂欣赏戏文,但大概意思还是能听出来的。
这不就是大闹天宫,小圣施威降大圣的展开吗?
说起来这类故事,他曾经也在这个世界听过类似的。
在金鼎山内的铁树石碑前,记载了一代大魔君通天大圣,从掳走金鼎国公主,到被天兵镇压的经过。
那上头并没有提及二郎神出战,只说了李天王与哪吒人等,也不是十万天兵,而是八万。
但吴逸现在想起来,联系到当下台上的唱词,十万天兵与二郎神出战镇压妖猴的这个传说如果属实,那会不会和这个所谓的通天大圣有所联系呢?
还有这个“耍耍三娘”的名号,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个妖猴就是……
吴心里想到了这种可能,不禁想着再往下看,看看这戏文上后续的展开会是什么样的。
戏台上一番唱词对戏过后,老天使蹭蹭退场,二郎神携梅山六兄弟一番豪言壮语后,也提袍踱步,纷纷退场。
紧接着,台上鼓乐震响,已到了转场之际。
正当吴逸与众人一样,都在等候下一幕开始之时,陡然之间,一声完全不属于戏台的洪钟大鼓之音,犹如从天而落,彻底打断了戏台之上的袅袅余音。
轰!
轰!
轰!
众人纷纷抬头望向北方,当中有人大声惊道:“战鼓起了,快撤!快撤!”
战鼓?
吴逸与白莲衣初来乍到,并不明白这时是个什么情况,周围群情涌动之下,戏台上也没了人,四下百姓纷纷都快步而散,在鼓声不断之中,一路在街道上往自家门房急撤。
等拉住了一个人问才知道,这是灌州的“三通鼓”习俗,一旦外有敌情战鼓敲响,城内百姓就要暂停一切活动,各回屋房或者由军士带领疏散。
而所谓的敌情,如果依照吴逸原身的那点记忆没错的话,指的应该就是灌州外西北群山之中的乌蛮部。
周围已有巡城军士在帮忙疏散百姓,吴逸与白莲衣相视一眼,两人不约而同,在走到了一家无人陋巷处,两道风影骤然拔地高升,直纵到了百丈城墙之上。
这一下,吴逸总算看清了城外的情况。
即使相隔尚远,但他依然看到了,在那城外茫茫平原大地上,铺陈而就的一大片乌云。
大纛迎风,旌旗重重,无数铁骑攒聚在一处,从平原尽头的山影之间,漫卷狂流,真就如地上生出的乱云,预示着即将裹挟而来的风暴。
他们就是乌蛮?
吴逸原身那一点记忆里,倒是也隐隐听过所谓的乌蛮传闻。
本朝抚有中土,经过历朝累积之功,立国之时国土已至前所未有之极,为南赡部洲第一大国。但即使如此,四方也还是有着大大小小的小国势力,居于群山大漠,瘴林险地之中。
这些小国大多数都相安无事,往来朝贡不停,但也有一些部族里,有人久居山原,放马猎牧还贪心不足,倚仗强弓烈马,时不时会私自骚扰边境,劫掠过往商团和牧民。
昭武王镇守灌州西北方的乌蛮就是其中之一。
乌蛮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群部族,盘踞在灌州西陲国境之外数千里的乌里苏群山,一群人纵马逐草而居,国境线游移不定。
那里的人据说是古时北俱芦洲的人渡海而来繁衍生息,性情颇像北俱芦洲的人那样粗拙,少通文教,极其推崇勇力。
他对乌蛮的了解也就仅限于此了。
至于和灌州之间的恩怨,以及这一场争端又是怎么一回事,则是完全不知道了。
吴逸在看到这一群乌压压形如乱云一般的军马越发卷近,人马枪弓渐渐清晰时,发现灌州城门处也涌出了一批军马,一列鹅黄锦旗排阵而出,威容严整,架弓擎枪以待。
这就是昭武王的军队。
在道济县时还不觉得,如今入了灌州再看这军马阵容,个个高头大马,甲光向日鳞光赫赫,人数虽较远方席卷而来的乌蛮大军为少,但气势却是十足。
那乌蛮军马越驰渐近,风尘扬动越发猛烈,就在还有三四里远之地时,马声渐嘶,方才停蹄勒缰,与灌州出来的军马遥相对峙。
那乌蛮军中为首的是一个骑黑鬃宝马,卷身大裘,头顶戎盔的壮硕黑汉,他一出声既如炸雷一般,断喝而出:“中原的!说好的今日给个交代,人呢!”
说的官话虽不纯正,但至少还是辞能达意,加之声气洪亮非常,所以所有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这边厢灌州城头上领军的是一个着甲佩剑的中年将领,生得高大威猛,稳成持重,乃是灌州城轮值的守将李劲。
李劲提气朗声,高喝回道:“小王子稍安勿躁!人已至灌州,待康将军查明,定然会给各位一个交代!”
“三天前你们也是这么说的!”那被称作小王子的乌蛮首酋却显然没了耐性,转头便用乌蛮话传令道,“儿郎们!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呼喝犹胜令旗一传而开,铺陈而开的一大片乌蛮骑兵纷纷会意,齐齐搭箭弯弓,锋头遥指天穹。
城头的李劲远望那乌蛮小王子一阵叽里呱啦之后,众军齐齐弯弓,心中提防的同时却也暗自奇怪。
虽说久闻乌蛮人善射,但这个距离内,就算是抛射,不管是射程还是杀伤力都相当有限,就算城头的守军不做防御也不会被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