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剑曲-第一百零二回:《定都长安赋》笑永昌不昌,《天下归仁焉》叹大明不明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二回:《定都长安赋》笑永昌不昌,《天下归仁焉》叹大明不明(2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唐海笑道:“我且举一例试之,《史记》推虞舜为圣贤明君,说他爱民,民皆附之,舜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兴起礼让之风,百姓受其高德感化,都愿意与他邻居,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又载舜之弟象,性傲,自私,为霸占舜的财产和两个嫂子,与舜的父亲、继母合谋,几次设计杀舜。后舜为帝,不计前嫌,封弟象为诸侯。试问:帝舜既然如此高德,何以能感化无亲无故的百姓,独独不能感化自己最亲近的父亲、继母和弟弟?帝舜为天下主,利用特权将自己如此不肖的弟弟封为诸侯,岂不自私太甚?这样的人怎堪圣贤明君的名号?”

柳甲听了,拜道:“将军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正说着,军士来报:“大王率军于二月八日攻克太原,现正围困代州,大王传令,命我军留部分人马镇守三城,大队人马即刻赶往代州增援。”

唐海惊道:“今日是二月十八日了,大王八日攻下太原,从太原到代州也就两日的路程,依此算来,大王围困代州已有八日,八天还未攻破城池,莫非是遇着强敌了?”

段七道:“我们应该立即启程北上,莫让大王久等。”

唐海带众将回到高平城内,命王风领五千人马守泽州,狼霸领三千人马守高平,鲁奇领五千人马守潞州,自己与众将亲率大军火速北上增援。

<!--PAGE 8-->

3

代州守城将领乃山西总兵周遇吉,此人深通兵法,军纪严明,更兼三个儿子周福、周寿、周碌均有万夫之勇,城内虽然只有三万守军,但大顺军几番围攻不下,有时反被周福、周寿、周碌带兵击退。大顺王无奈,只得命大军后撤十里驻扎,意图长困敌军。

唐海到达代州后,径入大顺王李自成营帐,此时刘宗敏的西路大军也已赶来。大顺王聚齐众将,对唐海道:“周遇吉骁勇善战,三个儿子勇不可言,强攻之,必然损兵折将,孤欲北伐雁门关,由你率军继续攻城,你意如何?”

唐海道:“谨遵大王军令。”

大顺王道:“代州西一百五十里是宁武县,守将乃周遇吉外甥夏权,孤欲派刘宗敏先取宁武,断了周遇吉退路。唐将军攻下代州后,可派一将留守,其余众将还需尽快赶来,围攻北京城可少不了唐将军和麾下诸位英雄。”

唐海道:“请大王放心,攻下代州,唐海即刻前来汇合。”

大顺王道:“有劳唐将军了。”

唐海道:“为天下苍生破邪立正,何言辛劳。敢问大王何时启程。”

“孤意午后启程。”

“唐海有一事请求,望大王应允。”

“请讲。”

“请大王明日稍留几个时辰,等到酉时启程如何?还请大王车驾从代州城东门下经过。”

众将大惊。牛金星道:“大王车驾从代州城东门经过,万一周遇吉率精兵突袭,岂不是陷大王于险境之中?”

宋献策道:“唐将军此举是何用意,莫非有破城妙计?”

唐海道:“周遇吉身经百战,颇有谋略,前几次他命三个儿子出城突袭,定然是经过精心观察,瞄准我军疏于防备时才做出决定的。现我大军离城十里,他看不到我军虚实,待到酉时,天已黄昏,周遇吉定然不在城池之上,大王驾车突然由南而北经过东门,城上军士认得是大王,必然火速报与周遇吉,等周遇吉匆忙赶来城头,大王早已北上去了,他想出城突袭也已失去良机。”

宋献策大悟,喜道:“而此时天色一暮,唐将军命人假扮大王由北朝南回来,周遇吉在城头看不清假大王面目,又加守城军士口口声声称所见到的确实是大王,周遇吉见机会难得,欣喜之下失去判断力,率军出击,妄图一战而定乾坤,如此,正中唐将军之计!”

唐海道:“末将拙计瞒不过军师。”

李过道:“不可,此计过于冒险。”李岩道:“万一守城将领见时机千载难逢,不报周遇吉擅自出城追杀大王呢?”刘宗敏笑道:“怕什么,有我随着大王,他们敢出城追击,我杀他个片甲不留。”

众将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唐海道:“我几十万大军在此,彼区区两万人马守城,周遇吉定然下了死命令,未经他允许,绝对不准将领擅自开门迎战。周遇吉即便巡城,酉时天渐黄昏,他也应该回帅府去了,只要他不在城楼上,麾下将领谁敢擅自违反军令出城掩杀?我料,他们见到大王车驾后,必是飞报周遇吉,等周遇吉赶来城头时,大王早已走远了。”

<!--PAGE 9-->

田见秀道:“此计甚妙,只是风险太大,酉时第一次经过城门时,何不也派人假冒大王。”

大顺王李自成道:“第一次经过城门,孤必须亲自出面,好教守城官兵看清了,如此,周遇吉才会中唐将军之计。众将休要再争,孤意已决,今天孤就替唐将军做一回诱饵,哈哈。”

回至营帐,唐海安排妥当。金子来报:“大王特为我营增补钱粮、火器、弓箭一百五十车,云梯两百架,马四百匹,战车一百辆,以助今夜攻城。”众皆大喜,金子又道:“大王还传令,命遣四员虎将带兵一万,明日一早随刘宗敏将军西攻宁武,以断周遇吉后路。”

众将听了皆不乐意,段七道:“宁武乃一小小县城,刘宗敏有十万精兵,大小将领数十,我们如今才八万多,还要面对周遇吉三万精锐,他为何还向我们借兵?”

山勇道:“是呀,大王亲兵几十万人马,为何不自调拨一些给刘宗敏。”

唐海截断众人道:“大王也有大王的难处,一路下来虽然顺畅,但每下一城一镇,都得分兵把守,少则一两千,多则数万,能随军作战的也不多了。况且代州仅有三万官兵,明日一旦计成,我们六七万人攻城也足够了。”

林源正要开口,唐海朝他摆摆手,而后令道:“柳甲、林源、叶阳、秋光听令,你四人率一万兵马深夜赶往刘将军处,听候调遣,不得违命。”柳甲、林源、秋光互视一眼,虽有不愿,但也不言,独叶阳嚷嚷道:“为何要我去?”

唐海脸色一沉,斥责道:“军令如山,违者斩!”

叶阳鼓起双眼,愤愤不服。

4

次日一早,刘宗敏带领麾下众将及林源、叶阳、秋光、鲁奇共计十一万人马往攻宁武。酉时,李自成令大军先行北上,自乘车驾在三千人的护卫下由南往北,经代州东门而去。守城将士见了,其中有不少认得李自成的士兵,个个惊惧道:“是贼首李志成,是贼首李志成……”副将曲平见果是大顺王李自成,不禁大惊失色,可又不敢擅自出站,只得派人火速报与周遇吉。

周遇吉正与三个儿子周福、周寿、周碌商议退敌之策,忽闻李自成亲自从代州城下经过,一时惊疑,立即带着三子赶至城楼,此时大顺王车驾早已北去,城楼下依然是空空如也。

周遇吉问道:“李自成乃群贼之首,现已僭位称王,他只会躲在营帐里指挥,怎可能亲临前线,莫不是你们看错了?”曲平道:“我与众将士看得清清楚楚,就是李自成。”其他将领和士兵都道:“我等亲眼所见,绝无虚假。”

周遇吉大惑不解,忽听长子周福道:“爹,李贼车驾又回来了!”

众人遥望,果见远处旌旗招展,人欢马叫,一队车驾在两三千人的护卫下缓缓开来,车驾两边的军士执弓挟矢,兵凶将傲。

<!--PAGE 10-->

周遇吉大怒:“李贼如此耀武扬威,欺我太盛!”周福、周寿、周碌齐齐请战,周遇吉正要下令出城捉拿贼首,忽又疑虑起来道:“稍待。”此时天已昏沉,车驾虽然已近城门,周遇吉却看不清车驾上的人脸,自语道:“看不清脸面,会不会有诈?”

曲平及众将士道:“方才天还没黑时,我众人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车上之人正是贼首李自成。”

周福道:“爹,良机不可坐失。”周寿道:“擒了贼首,我们就成了大明朝的千古功臣。”周碌道:“成败在此一举。”

曲平与其他将领亦摩拳擦掌,急切请战。

眼见车驾就要过城门离去,周遇吉把心一横,令道:“众将士随我出战,活捉李自成。”

城门大开,周遇吉一马当先,带着周福、周寿、周碌、曲平等将及八千精兵浩浩****地杀了出来。那一队车驾见了,慌忙飞奔逃窜,众护卫军士大呼:“保护大王!”周遇吉听了大喜,策马猛冲,追了两三里赶上。大顺军一部分拼死抵抗,一部分护着车驾狂跑,周遇吉欣喜若狂,料定车上定是李自成,于是也不恋战,带五百精兵猛将直朝车驾掩杀过去。

又追了两里多路,周遇吉赶上车驾,那车驾猛然停下转过方向,一将脱下王服厉声喝道:“周遇吉,你中计了。”周遇吉定睛一看,原来是唐海。

周遇吉大惊,周福道:“爹,擒了这天下第一寇盗跖亦是大功。”说着挺枪来战,驾车的车夫是枭龙假扮,冷笑道:“听说你有万夫不当之勇,我来会会你。”也提着长刀朝周福杀去。周寿、周碌见大哥与枭龙交上了手,忙提刀助战,唐海身边的世安、唐喜纵马迎上,三对大将奋力厮杀起来。

这时,代州城下喊声大震,又见远处有一队人马急急地赶来,周遇吉知道久战于己不利,想去捉拿唐海,又见唐海身边尚有兵将数百在侧,料想即便杀过去也占不到多少便宜,权衡利弊,只得带着五百精兵往回疾走。来到城下,见代州城已被大顺军攻破,周遇吉长叹一声,带着残兵败将西奔宁武而去。

周福武艺不凡,与枭龙不分仲伯。周寿、周碌虽然也有万夫之勇,怎奈不及世安、唐喜二将,斗了一阵,二人分别被斩于马下。世安、唐喜既已腾出手来,又来围攻周福,周福见两个弟弟战死,自己又被三人围攻,一慌神,被枭龙一刀砍在肩上掉下马来。

众将上前捉了周福,押至唐海跟前,唐海问道:“降不?”

周福大骂:“我乃堂堂大明臣子,岂降你天下第一贼寇!”

唐海喝令斩了,带着人马返回代州城下。此时代州城已被段七、山勇、章船、王雨、金子等率军攻破,城内明军抵挡不住,降的降,逃的逃,溃不成军。

<!--PAGE 11-->

5

周遇吉狼狈不堪地来到宁武城下时,身边仅剩两百多残兵拜将。军士呼叫开门,声言周总兵来了,哪知宁武早被刘宗敏率军攻下。城门打开后,柳甲、林源、叶阳、秋光带领五百军士出城,周遇吉以为是来迎接自己的,忙落马前行,忽然发现来将穿着大顺军盔甲,且并不相识,心中大惊,抽剑指着叶阳问道:“你是何人?为何穿着逆贼服饰?”叶阳也不答话,纵马飞来,周遇吉大惊,正要逃窜,却被林源带人阻住去路。

柳甲将一人头丢于地上,高喊道:“周遇吉,宁武已属大顺,你们现在山穷水尽,降者免死,抗拒者斩。”

周遇吉一看那人头,正是外甥夏权的首级,又见自己的人马已被围了,深知只有拼死一搏方有生机。周遇吉估摸柳甲是为首之人,遂扬刀直取柳甲,却被柳甲身后的数十义军军士拦住。叶阳一心要捉周遇吉,舞刀砍来,周遇吉正与军士厮杀,见叶阳来了,又回头迎战叶阳。

此时,林源、秋光率众与官兵杀成一片,义军人多,且以逸待劳,斗志高昂,官军人数处于劣势,又加一路奔来疲敝不堪,士气低落,根本敌不过义军,斗了不到一刻功夫,就被杀得丢盔弃甲,死伤一百多人,另有一百余人负伤被擒人。

周遇吉力敌柳甲和叶阳,却越战越勇。秋光忙着指挥军士绑缚被擒官兵,林源来到周遇吉身边厉声喝道:“周遇吉,你已成无卒之将无兵之帅,还呈什么能耐,何不早降免死?”周遇吉回头一看,自己的人马或被杀或被擒,不禁勃然大怒道:“我受国家厚恩,岂可投降贼寇!”林源怒道:“既如此,成全你,”也轮刀来战。

周遇吉再勇,也敌不过三人,被打得步步后退,身上挨了几刀,被柳甲一脚踢翻,林源趁机将刀架在周遇吉脖子上,喝问道:“还打不?”周遇吉长叹道:“我周遇吉与清军大战三天三夜不败,想不到今日死在三个毛贼手中,天也乎,命也乎!”

周遇吉宁死不屈,柳甲见他英勇,不忍杀之,拦住挥刀要杀的叶阳道:“此人忠勇,可缚了去见刘将军。”林源也道:“说的是,看刘将军如何定夺。”叶阳见柳甲和林源都不让杀,也只好作罢。

此时的宁武城外血流漂杵,众人绑缚着周遇吉和百余官兵进城,刚入城门,就见刘宗敏领着数百义军赶来。刘宗敏大笑道:“大王常夸唐将军手下诸将艺高胆大,我还不信,此番攻陷宁武,生擒周遇吉,让俺刘宗敏大开眼界。”

柳甲道:“刘将军,如何处置周遇吉。”叶阳道:“这厮不降,还口出狂言。”刘宗敏拍了拍周遇吉的脸道:“不降?信不信我将你万箭穿心?”周遇吉哈哈大笑道:“爷爷正盼着透心凉呢。”刘宗敏大怒:“来人,挂在城门上,让兄弟们练靶子。”众军士领命,捆住周遇吉的双手,将人吊挂在城门上,然后一个个张弓搭箭一阵狂射,眨眼间就将一代名将射成了箭人。

<!--PAGE 12-->

回到府衙,刘宗敏摆宴庆贺,喝得大醉时,刘宗敏对柳甲道:“兄弟,好好建功立业,等咱夺了北京,抢了金銮宝殿,那儿遍地是黄金,到处是宫女,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呀!哈哈……”

刘宗敏说完,手下几十号战将亦狂笑起来,唯有林源、柳甲、鲁奇三人不喜。柳甲道:“将军,宁武已下,周遇吉已死,我兄弟四个该回去复命了。”

刘宗敏道:“柳甲兄弟勿急,你家将军已随大王围攻大同去了,大王令你四人随本将军征伐,等到了北京城,你十八兄弟自然相聚。”

6

此后一月之间,义军攻陷大同,杀了代王朱传?全家一百余口。遵大顺王之命,唐海拨出一万人马给威武将军张天琳、张黑脸镇守大同,接着又陆续调拨了数万军队,分别协助威武将军刘金镇守阳原,协助果毅将军姬洪镇守阳高,协助明朝降将汤纲镇守怀安。而后,义军下宣府,夺居庸关,占昌平,直逼京师。沿途百姓夹道相迎,守城明军纷纷归附。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三月十七日,大顺王李自成率三十万大军兵临北京城郊,明廷驻扎在京城外的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一触即溃,四处潜逃,义军迅速围城,大明朝廷已成瓮中之鳖。

北京城外百姓见大顺军来了,知道大顺军不杀人,免徭赋,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

大顺王坐镇京北沙河,命刘宗敏任攻城总指挥,调度诸将,唐海率部三万屯守彰义门、宣武门外。

紫禁城内一片慌乱,崇祯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退敌之策,可稀稀拉拉赶来的仅七八人而已,且个个毫无主张,人人惊慌失措。帝大怒,骂道:“你等误国佞臣,不能替朕分忧,朕养你们何用?”

王承恩轻声提醒道:“皇上,以往上朝,少说也有一百余人,今日贼寇攻城甚急,真正的佞臣都在家忙着收拾金银珠宝准备逃窜呢。”

帝醒悟,喃喃自语道:“今个儿能来这里的,个个忠臣呐!”突然,又发疯般地抓住王承恩问:“朕的锦衣卫呢?朕的东厂呢?朕的神机营呢?”

王承恩知道锦衣卫、东厂、神机营早已没了踪影,但又不敢直说,倒是殿中大臣吴履道:“皇上,锦衣卫、东厂、神机营平日里欺压百姓尚可,遇到李闯贼军,早就吓破了胆。”

帝回头一看是吴履,像忽然见到救星似的,迫不及待地问:“吴爱卿可有解围之策?”

吴履道:“皇上,总督京营戎政李国桢可调配的军队有腾骧四卫营、勇士营、内操宦官、侍卫上直军、皇城守卫军、京城巡捕营,大约十万,但这十万仅是奏章上的虚数,内含不少冒名顶替吃空饷的,实有人数仅五万稍余,且多为老弱,不足一战。臣苦思数日,以为形势危急,别无他法,唯二策可用。”

<!--PAGE 13-->

帝急切问道:“那二策?”

吴履道:“第一策:皇上乘龙辇,起御驾,亲往王公大臣府上一走,将各家各室十三岁以上男子集中起来,稍作操练,令上城杀敌。再释放囚徒,令其守城,立功赎罪。复下旨京城各府衙大小官员、衙役停止办公,俱持械上阵,卫戌京师。据臣粗算,如此一来,可得四五万人,虽不能长久守城,但若能坚持十天半月,各路勤王援军必定分沓而至,那时贼寇必退,京城之急可解。”

崇祯帝正在沉吟,王承恩怒道:“吴大人荒谬,皇上乃万金之躯,岂能到王公大臣府上去乞兵?再说,大牢里的罪囚一旦释放,他们岂不趁机捣乱,怎么可能上城杀敌?”

帝止住王承恩,复问吴履道:“第二策呢?”

吴履道:“臣闻去年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曾致书李自成,相邀伐我大明,共分天下,李贼狂妄自大,欲独吞神器,故严词拒绝之。臣猜,多尔衮与李自成必然有隙。臣又得报,多尔衮为争天下,已兵出沈阳,西渡辽河,欲从蒙古攻取大同,进而扫**中原,窥视皇权,而大同已为李贼占据,因此,李贼与多尔衮之间必有一战。朝廷可派一能言善辩之士往说李贼,晓之以利害,警告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臣以为,朝廷可封李贼为西北王,赏银百万,令其替我大明守护西北,抵御满清,李贼若是明智,必然审时度势,班师回巢。”

帝复沉吟,王承恩又忍不住了,呵斥道:“封李贼为西北王?吴履,你反了?”

吴履见阉人无礼,怒道:“君臣商议国家大事,内臣何故多舌?”

王承恩哑口无言,崇祯帝朝二人摆摆手,二人不敢再言。帝知内阁首辅魏藻德颇有才能,问道:“吴大人这退敌二策,魏大人以为如何?”

魏藻德口若悬河,辩才超卓,深得崇祯帝喜爱。可此人除了那张嘴之外,并无他长,因此对于吴履之二策,魏藻德不敢妄议,只得府拜于地,一言不发。帝猜知他惧怕担责,鼓励道:“爱卿但说无妨,爱卿今日之言,朕无有不纳。”魏藻德想起往年为崇祯帝出谋划策的许多大臣,一旦谋虑不周而失败,必遭斩首,因暗思:皇帝反复无常,今日之决策对了也罢,万一以后出了半点儿纰漏,自己定然死无葬身之地。因此,魏藻德诚惶诚恐,始终不敢吭声。

帝大怒,一脚踹翻魏藻德骂道:“误国庸臣,误国庸臣,滚,都给我滚。”

魏藻德与众臣汗流浃背,战战兢兢地退出了殿外。

帝恍恍惚惚地回到龙椅上坐下,良久才道:“吴爱卿之退敌二策甚好,只是,王承恩说得也对,大牢的罪囚本是贼寇,朕岂能依靠贼寇来杀贼寇?朕意,下一道圣旨,令全城百姓上城杀敌,王公大臣个个娇弱,就让他们出银两吧,凡守城将士、百姓杀贼一人,赏银百两。至于封李自成为西北王之事,容朕细虑。”

<!--PAGE 14-->

吴履跪地力谏:“皇上,早在两个月前,城内就有谣言,说什么‘开门迎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全城百姓早就盼着贼寇进城了,岂能指望他们去守城?大牢内虽不乏为非作歹之徒,可更多的都是些忠贞爱国之士,他们全是被锦衣卫、东厂诬陷下狱的,皇上若开天恩,赦免他们罪行,他们岂有不舍身报国之理?别的不说,就说曹印,他力主行法,忠心一片,虽在牢中,却时时心系大明安危,放他出来杀敌,有何不可?”

一听到曹印,王承恩不禁打了个寒颤,当年就是王承恩帮李邦华等人出谋划策,又在皇上面前进谗言才将曹印下狱的,如今吴履提出要释放曹印,怎不让王承恩心虚?

“当年若令曹印行法,全力整顿朝纲,事必不至于此,”崇祯一脸茫然,喃喃自语。

王承恩见皇上对当初不用曹印似有悔意,担心他下令释放这个法痴,赶紧岔开话题道:“皇上,既然百姓靠不住,那就下旨,令各部衙门官差和王公大臣家丁一律集中,列队上城杀敌吧,不遵旨者,斩,上城杀敌者,赏,杀敌有功者,晋升官职,如此一来,贼寇一时也攻不进来。”

吴履道:“王公大臣各怀私心,府衙官差贪生怕死,皇上如不亲往督促,仅凭一道圣旨,臣担心……臣担心无人奉旨。”

“他们敢?”王承恩大怒:“皇上现在还是天下之主,谁敢抗旨,灭九族。”

帝听了王承恩和吴履二人争论,满脸痴呆,道:“你们不要说了,王爱卿说得对,朕万乘之躯,岂能自取其辱前往臣子家中乞兵?吴爱卿也没错,王公大臣各怀私心,府衙官差贪生怕死,谁人奉旨?君非亡国君,臣皆亡国臣,也罢,也罢,也罢,圣旨也不下了,朕就在此等候逆贼,与贼拼个你死我活。”

王承恩跪抱崇祯帝双脚,痛哭道:“贼寇入城,必羞我主,皇上,下旨吧,圣旨一下,亦可集齐几万人,尚能坚持十天半月,大明江山可保矣!”吴履亦跪奏道:“皇上既不愿亲往督军,又不愿下旨,请颁下口谕,臣有了口谕,愿亲往各衙各府募兵守城。”

崇祯帝思索良久道:“好,就依吴爱卿之意,令京城各衙门文武官差、衙差、兵马司捕快、王公大臣家丁、家眷,以及皇宫内大小太监全部上城杀敌,斩杀贼寇一人,赏银百两,杀十人者封侯。”

崇祯交代完毕,低垂着头,有气无力,瘫坐在龙椅上。

吴履磕头拜道:“臣领旨!”即匆忙出宫。

崇祯帝喃喃自语:“百姓都欢迎贼寇入城?不,不可能,朕是真龙天子,百姓是朕子民……”复又抓住王承恩道:“王承恩,朕任你为京城九门提督,你给我动员全城百姓杀敌,朕不怕,朕还有数十万京城百姓,他们都是朕的子民。”

<!--PAGE 15-->

王承恩虽满脸的无奈,但圣意难违,只得跪道:“臣领旨。”伏地三拜,徐徐退出大殿。

崇祯帝痴痴呆呆,缓缓吟道:“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无难忱斯,不易维王……”

6

这日唐海召集枭龙、段七、山勇、洪世安、唐喜、章船、金子、王雨议事,唐海道:“两个月前,义军一千二百名探子已经混入城内,早将城内军情民情摸透,而且告诫百姓开门迎闯王,不纳钱不纳粮,百姓均喜,都盼义军早日入城,如今兵临城下,破城指日可待。大王预定明日攻城,一旦城破,但见门口挂有‘顺民’字样的民宅,表明此户人家情愿归顺,众将士不可擅闯,更不许杀害屋内百姓。另外,破城后,唐喜、王雨、金子领兵五千随我和军师直冲都察院大牢,务要救出曹大人。”

正说着,亲兵彭甬来报:“将军,刘将军信使求见。”唐海道:“速请。”彭甬带信使进账,行礼毕,唐海问道:“刘将军有何将令?”信使道:“刘将军言,据城内探子报,西直门、德胜门守敌皆是老弱,彰义门、宣武门守敌乃明廷勇士营精锐,特着唐将军在彰义门、宣武门外佯攻即可,命洪世安、章船、王雨三将军领一万精兵往德胜门协助李过将军,待破了德胜门、西直门,众军杀入城内,彰义门、宣武门守敌自然溃退。”

唐海笑道:“我这里既然是佯攻,那就不需要多少兵力了,山勇将军、枭龙将军乃是万夫不当之猛将,可同去协助李过将军,烦劳信使转告刘将军,唐海今夜即刻调度。”

信使大喜,领命退出。

山勇惊问道:“大哥,我们都走了,你怎么办?”

章船骂道:“刘宗敏这是何意?三番五次调我们的人马?”

段七笑道:“见我们壮大了,不放心呗。”

枭龙怒道:“我不听他调遣,不去。”

唐海目视段七:“军师以为有何不妥?”

段七微微笑道:“将军的决定就是最好的决定。”

唐海对枭龙、山勇、世安、章船、王雨道:“五位兄弟休要埋怨,大敌当前,上下一心最为重要,待功成名就,天下太平时,我十八兄弟自能相聚。”

五人见唐海决定了,也不好再说,个个垂头丧气,内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

当日夜晚,六将率一万义军趁黑移师德胜门助战。

次日一早,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三月十八日清晨,义军正式攻城,一时炮声震天,杀声动地,义军架飞梯,冒矢强攻。是日下午,彰义门守城官军不敌,只好开门投降,唐海大喜,令大军突入城内,趁机又破了宣武门,数万将士鱼贯而入。北京城其他各门守军乱做一团,许多官兵开门投降,义军蜂拥杀入,存续两百七十年六年的大明王朝在农民义军排山倒海般地攻势下,如残木之挡奔牛,炽薪之遇烈焰,朽垣之逢洪涛,臭蝇之遭狂风,顿时断为碎片,焚为残渣,化而为泥,溃不成形……

<!--PAGE 16-->

又一个曾经强大的王朝霎时间灰飞烟灭,留给后人无尽地嗟叹……

唐海立马远观,见官军纷纷弃械跪地,心中大喜,又见城门内外横尸遍野,血红成河,一时慈心起,感慨人道艰,驻马吟诗《天下归仁焉》,诗曰:

大明不明天地昏,痴儿效古学盘庚。

盘庚兴商行汤政,崇祯复明弃贤臣。

贤臣忧忧忧汨罗,黎庶忿忿忿不平。

殷纣欲观七窍心,自堆柴薪楼上焚。

江山向来多娇媚,古来君王不怜悯。

鼓角振耳烽烟起,苍生十有九命殒。

雪中燕雀盼早春,六月禾苗望甘霖。

英雄嗔目怒举剑,要救天下苦难人。

永昌三月一十八,壮士执剑**天下。

狂风飚飚扫寰宇,春意盈盈满中华。

雄主登极万民安,黔黎仰天一片欢。

尧天舜日今又是,昊昊天下归仁焉。

<!--PAGE 17-->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