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离开了台怀镇,但是台怀镇周围也都有很多人,他们三五成群,在山石上,或者在松柏之下,人人欢笑,个个虔诚。
一直到了深山沟里,才没有了人影,王重阳这才放开手脚,在山崖树丛中穿行,找到了一些桃李瓜果,尽力吃了一饱,喝了些山泉,用手擦了一下嘴,心里遗憾,可惜这里找不到猴儿酒。
他在一个石头上面盘膝坐好,运了一会儿功,等他再站起来时,天色已经黄昏,他自言自语道:“应该行动了。”
他向四周看了看,自己所处的位置正是东台之下,而他要去的地方却是在最高的北台之下,他知道这五台山乃是佛教圣地,高僧大德卧虎藏龙,所以不敢施展飞行术,仍用平时自己爬山的本领,在悬崖峭壁和山石树丛中飞驰,在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赶到了北台之下。
五台山共有五座山峰,东台名望海峰,西台名挂月峰,南台名锦绣峰,北台名叶斗峰,中台名翠岩峰。五座山都是直上直下,山顶上平坦如台,所以叫作五台山。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现在虽然不如唐代时那么繁盛,但是大小寺庙也有一百多处。
这五台之中,就数这个北台最高,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明太祖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现在王重阳就在这座北台之下,仰头上瞧,只见他就像是一个高大的黑黝黝的柱子,一直撑到了星空。
王重阳并没有向上攀爬,而是转向了北台的北边,在那里一个非常高的悬崖峭壁之下,有一个极为幽深的小山谷,他到了山谷的入口,四下看了看,点点头,径自走了进去。
约莫向里走了有二里多地,前面传来了一下轻微的梵呗之声。王重阳深吸一口气,慢慢走向前去,转过一个弯,前面不远处出现了几点灯火,梵呗之声正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王重阳慢慢走到灯火的跟前,原来是一座小庙,门外没有灯火,大门紧闭,火光是从窗户里出来的。王重阳站在门口,抬头看去,只见大门上有一个匾额,微弱的光线之下,可以看到上面写着三个字:“显通寺”,两边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写道:“通真体于万化之域”,下联写道:“显德相乎重玄之门”,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显通寺的名字。
王重阳走上台阶,抓住大门的门环敲了两下,梆梆的声响在黑夜里传出很远,在山谷里面回**。过了一会儿,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精明的中年和尚探出头来看了一眼王重阳,又向他的身后看了看,道:“你是谁家的孩子?是不是跟大人跑散了?要是找不到大人,我领你去找他们,他们是不是在台怀镇?”
王重阳摇摇头。和尚道:“你是不是饿了?是不是渴了?要不我先去给你找点吃的,然后再带你去找你父母,怎么样?”
王重阳仍然摇摇头。那和尚有些不耐烦,道:“听着小家伙,我们这里不接待香客,你不能在这里过夜,还是尽快回到你父母的身边吧。” 看王重阳仍然没有反应,那和尚接着道:“你到底想怎么样?再不说话,我可要关门了。”
见王重阳还是不说话,以为这孩子是个呆子,他心里很是犹豫,想要把孩子拒之门外,又觉得这样做太危险,让这么一个小孩子呆在山谷中,虽说寺庙周围的虎豹受佛法熏陶不会吃人,说不定也会失足掉到悬崖下摔死,可是寺里有规矩,不允许留宿任何外人,尤其是朝台的这几天。
那和尚道:“你在这里等一会儿,我去去就来。”说着话就要把大门关住,王重阳一伸手顶住了大门,那人感觉他的劲头很大,但是也没有怎么样,他耐心地对王重阳道:“你在这儿等一小会儿,我去向师父禀报一下,马上就回来送你回家。”
那和尚用力推门,想要将王重阳顶到外面,但是他连推了两下都没有推动,心里不由得有些惊讶,然后用力猛推大门,但是大门仍然像是定住了一样,纹丝不动。和尚知道这个小孩子一定不是普通人物,说不定是来这里找事的。
五台山朝台盛会期间,经常会有一些江湖人士来到这里,用各种理由寻找寺里的和尚比武,当然寺庙里的人会尽力避免与人争斗,如果实在不得已,也会找一个非常僻静的地方,将来人制服,又保住他们的脸面,打发他们走。
这个小孩子在天黑以后来到这里,本身就是有些奇怪,而他竟然有这么大的力气,这一点自己都没有看出来。他想试试这孩子的功夫,于是道:“这门不好使,该上些油了。”说着话,他暗暗运上内力,慢慢地推那扇门。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扇门就像是生了根,仍然纹丝不动,他渐渐增加内力,一直加大到了他的极限。那扇大门被他推得喀喀直响,似乎就要折断的样子,但是仍然是纹丝不动,他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推一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