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的关键在于计谋,在于运筹帷幄,为什么历史的词典里总有些以少胜多的字眼,就是这个道理……真所谓兵熊一个,将熊一窝。
在帝国大学的日子里,我特别喜欢下棋,尤其喜欢黄河帝国的象棋。
我觉得一盘棋就象一场战争,同样打仗也如同下棋。
棋盘上,双方的棋子一样多,每个棋子的杀伤力也一样大,摆好棋局双方没有动子前,无所谓赢输。
可关键是棋局上的双方总希望打败对手,不可能老是呆着不动。
于是便开始运动,或谋篇布局,或设计引诱,或发起强烈攻势,或筑起坚固堡垒。
然而,一动就露出了破绽,智者便瞅住这有利的战机,狠狠地打击对方。
如果是将遇良才,棋逢对手的话,失利的一方,还可以赶紧亡羊补牢,调整战术,或许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假若,双方势力悬殊太大的话,那就一击即溃,兵败如山倒,最后兵临城下,最后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就杀身成仁,要么就屈膝投降。
我仔细研究过古今中外的许许多多以少胜多的战例,尤其推崇近代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他的四渡赤水和淮海之战可谓神来之笔。
尤其是淮海战役,毛这一方充其量也只有五十来万,而蒋却拥有七十万装备精良的机械化部队。
用当局的话说,这是一锅夹生饭,而毛硬是把这一锅夹生饭吃到肚子里去了,而且还吃得有滋有味。
但认真想想也没有什么,关于淮海战役的史书影视我看了不少,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我都能倒背如流。
毛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跑路,包括他的第一篇成名之作——“四渡赤水”也一样。
毛自己把这种战术叫“运动战”,即在运动中寻找敌人的破绽,然后狠狠地干一家伙。
这种战术的最大优势在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战争是一种最最残酷的强权政治,是合理合法的大屠杀。
因此,任何一场战争,能取得胜利,最终是以强制弱。
毛的“运动战术”能化总体弱势为局部优势,把五个手指握成拳头,猛击对方的要害部位。
这样方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中看到这样的镜头,毛的部队四处奔跑,兵士们怨声载道,甚至有许多高级将领都稀里糊涂不知部队这样窜来窜去的真实意图。
然而,这在这“窜来窜去”时,不经意地把对方调动了,你这里一跑,对方必然就要追。
追来追去,战线拉长了,就自然露出了破绽,要是有哪个好大喜功的敌将,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的话——孤军深入,就赐给了毛又一次打“歼灭战”的良机。
这时的毛就表现了他狠心毒辣的大将风度:“与其伤他五指,不如断他一指”!
他会命令自己的部队彻底干净全部地,把送到嘴边的美食一扫而光。
好了,闲话少说,还是说我和表哥的这一战吧。
这一仗,他输定了。
首先,我利用歌舞晚会**乐的假象麻痹了对方,再使用“苦肉计”,让二殷诈降,打入对方阵营中作为内应。
再就是在对方劫营时,我假装败退,藏了一精兵敢死队在深洞里,以便我方进攻时,前后夹攻,至对方于死地。
而作为我的敌方的表哥,不知是过于轻敌,还是怎么的,太麻痹了,太大意。
如果说,接受二殷的投降,还有情可原的话——因为我这本“苦肉计”演得太象了;那他偷袭后的穷追猛打就太不应该了,难道他忘了“穷寇莫追”的戒律。
亏他还是威振四方的军事家呢……
我军见西岐关的军马气势汹汹杀了过来,连忙后撤到第二道防线。
早已布置在此的火头军立即捧出香喷喷的饭菜,大家稍事休息,便开始吃饭。
刚吃完饭西岐关的兵马就到了,军士们立即操起家伙就准备迎战。
我走到阵前观之,只见二殷冲锋在前,两边分别竖着旗幡,西边的书一“忠”字,东边的书一“义”字,嘴里大声叫骂着:“纣王昏君,你残害忠良,杀我母亲,兄弟向你讨命来了。”
我军早有一位虎将申公豹出阵迎敌,申公豹怒目圆睁说:“你这两个家伙,怎么胳膊往外拐,放着自己的亲爹不帮,反帮外人。少罗嗦,看剑!”
三人很快打作一团,二殷越战越勇,殷洪在前,殷郊在后,把申化豹团团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