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煞成形,地破天惊,一股冲天的血气直接将方圆千里的树林化成淀粉,纷纷洒洒,不断飘落。萧剑南迎风而立,飘逸的长发夹杂着无数的粉末,在空中自由舞动。
“终于成了”一改刚才的激动表情,此时的萧剑南反而显得很平静,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静静的看着眼前血红色的血煞,心中真是感慨万千,为了这个小东西,他付出了不少,差点连命都没了。陆云霄紫殷也付出了不少,现在他们两人如同废人一般躺在识海中,不能动弹。
萧剑南轻吐一口气,缓缓的从怀中掏出几颗兽丹,手一挥,直接扔向空中。萧剑南还没收回手,只觉得旁边突然刮起一阵恶风,一声血煞独有的嘶吼在身边响起,只见血煞嘶吼一声,双爪往前一探,一道血光亮起,血煞便失去了踪影,当它再出现时,便已经立于兽丹之前,血煞张开了嘴,一股犹如旋涡般的血色光芒出现,直接将兽丹吸了过来,消失在旋涡中。
“啊”一股异常精纯的力量从灵魂深处传来,不到片刻便已经传遍了萧剑南全身,使得萧剑南忍不住呻吟了一下。萧剑南细细品味了下这股力量,才发现这种力量与往常的力量都是不同的。
原本世间的力量一般都是有阴阳之分的,而阴阳也可称之为创造世界万物的力量,世间上的每一种力量都是阴阳分化而成,那又何以谓之阴阳呢?
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案:这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天地是古人类所知的最大的阴阳实体。从最大的阴阳实体论阴阳性质,有大阴阳囊括所有小阴阳的意思,也算高明之举。但说不清楚何以阴在阳前,固定地称“阴阳”,而非“阳阴”。难道是先有地后有天?这说不通。只有从天地的起源角度,才能说清楚何以阴在阳前。
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案:高者,天也;明者,日也。这还是从天地这一宏观角度论阴阳。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按:这是从宇宙起源角度谈到了阴阳,但不是对“阴阳”一词本身进行定义或解说。道者,道也。道者,向也。当混沌水汽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就等于车辆上了正道,开始向目的地前进了。这种在正道上的有序运动导致了太极的诞生。太极就是“一”,它诞生于混沌从无序运动转向有序运动的那一时刻。太极一诞生,随后而来的就是天地的出现。天地就是“二”。天气下降、地气蒸腾,二气相合,其结果就是人的诞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万物生灵,人是万物生灵中最灵者,是它们的总代表。随后世界万物在阴阳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种群和数量的平衡。“负阴而抱阳”表示出了“阴”为“阳”的基础或前提的意思。
而阴阳在世界上的含意也是不同的,它包含了人世间的种种,并非只是紧紧的力量属性而已。
文献中的阴阳,有以下具体的指称:
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宋叶适《醉乐亭记》:“永嘉多大山,在州西者独细而秀,十数步内辄自为拱揖,高不孤耸,下亦凝止,阴阳附从,向背以情。”
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史记·天官书》:“行南北河,以阴阳言,旱水兵丧。”张守节正义:“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以阴,则水、兵;南河以阳,则旱、丧也。”
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新唐书·宦者传上·鱼朝恩》:“阴阳不和,五谷踊贵。”《红楼梦》第三一回:“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
天地。《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孔颖达疏:“和,犹合也,得谓各得其所也,若礼乐由于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其所也。”孙希旦集解:“乐由天作,故属乎阳;礼由地制,故属乎阴,阴阳和则万物得,礼乐和则万事顺。”唐玄宗《春晚宴两相学士探得风字》:“阴阳调历象,礼乐报玄穹。”宋范成大《民病春疫作诗悯之》:“阴阳何者强作孽,天地岂其真不仁?”清李渔《蜃中楼·献寿》:“黑漫漫云起阴阳混,乱纷纷走魍魉遁。”
日月。唐杜甫《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宋苏辙《冬至日》诗:“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昼夜。《礼记·祭义》:“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孔颖达疏:“阴谓夜也,阳谓昼也。夏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韦昭注:“阴阳分布,日夜同也。滞,蛰虫也。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发声。’”汉扬雄《太玄·攡》:“一昼一夜,阴阳分索。夜道极阴,昼道极阳。”
寒暑。《楚辞·九辩》:“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偕。”王逸注:“寒往暑来,难追逐也。”唐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
春夏和秋冬。《文选·古诗》:“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李善注:“《神农本草》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