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对面石台上三个行脚僧鼠窜而逃,高力士低声问道:“陛下,要追么?”
<!--PAGE 5-->
李隆基淡淡一笑道:“不必多废心力了,除非这些秃厮能吸风饮露度日,否则秦将军会等着他们。”
他向守在出入口的秦颐岩交代过,若有人逃出谷来,格杀勿论。这条绝后计,正是要让牵涉进此事的人一个都活不成。李隆基虽然不喜秦颐岩一板一眼的性子,但对这个人的能力,却是深信不疑。他看着对面的那个石台,小声道:“力士,这个洞便是太平停灵之处么?”
高力士也小声道:“正是。陛下,奴婢即刻命人打开石门。”
他正待下令让神策武士去开启石门,李隆基忽道:“力士若返魂术真个灵验,切记要留慧范一条性命。”
高力士心知陛下真正目的,正是慧范的秘术。只是不管什么事,陛下都要亲眼过目方能相信,对慧范,亦是如此。要么按兵不动,一旦发作,便如雷动于九天,将一切都化作齑粉,这正是陛下的霹雳手段。还是藩王时,韦后专权,陛下与太平公主合谋,突然下手,诛灭韦氏一党。数年后,几乎与先前一般无二,又突然出手,翦除了太平公主势力。现在对慧范这个太平公主一党的最后残余亦是如此。欲擒故纵,布下天罗地网,从第一步开始,对手的命运就已注定。高力士点了点头道:“奴婢遵命。”
第二洞前的石台上站不了那么多人,高力士命神策中几个神力之士过去开门。那几人个个孔武有力,一边一个扯动铁链,本道马上就能将石门升起,哪知扯了半天,竟如蜻蜓撼石柱,石门动也不动。李隆基皱了皱眉,说道:“力士,你去看看。”
高力士也看得诧异。虽然对停香谷他所知并不甚多,但这儿既有石门,自然能够开启。他走下山崖,一跃上了石台,说道:“怎么,打不开么?”一个正在扯着铁链的武士听得高力士声音,忙垂手站立在一边道:“高将军,这铁链生了根一般,根本动不得。”
高力士见铁链上有不少新划痕,显然方才就有人拉动过,便走上前用力拉了拉铁链。他的名字便叫“力士”,力量自也不小,纵然不足以拉起石门,总会拉动一下,谁知铁链真个如生了根一般,竟是纹丝不动。他一怔,看了看,说道:“定是有人在里面上了闩了。”他只略略一沉思,喝道:“麦铁杖,你将门砸了!”
麦铁杖本是前朝名将,勇力过人,后死于炀帝征高句丽之役,高力士口中的“麦铁杖”其实真名叫于武陵。后世也出过一个叫于武陵的诗人,有“因知人易老,为有水东流”之句。这于武陵却是个一字不识的武人,今年只有二十八岁,生得甚是高大。他以前一直在西北当兵,在对突厥的战事中屡立战功。有一次追击突厥大将,那员突厥将有百步穿杨之能,奔逃中回身一箭射来,于武陵侧身躲闪不及,被这一箭穿腮而过。但虽然两腮穿着一支箭矢,于武陵浑若不觉,仍是飞马狂追。那突厥将见此情景,吓得胆都裂了,被于武陵追上,硬生生拖下马来砍下头颅,于武陵这才将脸颊上穿着的这支箭取下,从此两颊也就各留下一个铜钱大的疤。而于武陵因为力大,平时上阵总拿着一支七十余斤重铁杖,人们多称他是麦铁杖后身,因此就干脆以“麦铁杖”作他外号。于武陵是高力士在神策军中的爱将,上一回捉拿柴子琦时,他因为轻功不佳,并不曾参与,这回却一直都跟在高力士身边。听得高力士叫到自己,于武陵上前道:“遵命。”
<!--PAGE 6-->
于武陵举起了铁杖,在空中转了个圈。七十斤重的铁杖,转着圈时风声大作,方才拉着铁链的几个神策军官全都吓得避到了一边。于武陵把双臂运上了劲,忽地踏上一步,断喝一声,铁杖猛然直直砸向石门。他本就天生神力,内力也强,“咚”一声巨响,铁杖重重击在石门上。只是这石门的石头坚硬非常,于武陵这全力一击也只是将门上砸出了一个小小凹坑。照这样下去,只怕砸个几千下也无济于事。于武陵这人倒是一板一眼,又向高力士行了一礼道:“高将军,末将不才,未能破门。”
高力士看了看门上的撞痕,淡淡道:“退下吧。”
这道石门被称作“没奈何”,即是说它既坚固,又沉重无比。后来南宋中兴四将之首的循王张俊,生性极为贪吝,积聚无算,生怕家产为人所盗,于是将银锭铸成一千两一个的大银球,也称为“没奈何”。若真个只是千两的银球,这些武功高强之士勉强也能搬动。只是这道石门重达数万斤,就算于武陵这等神力之士也无奈其何,更不要说旁人了。高力士脸上声色不动,心中却前所未有的不安。这道石门比他预料的更加牢固,想要攻破只怕比先前估计的要难,可是看时辰离正午已没多少时候了。他正想着有何良策能尽快破门,身后传来了一个声音:“火攻。”
听得这人说要火攻,高力士险些要骂一句“扯蛋”,幸好千钧一发之际才省得这是李隆基的声音。李隆基比不得高力士武功高强,赶到第二洞口前花了好一阵功夫,此时才到近前。他忙躬身行礼道:“陛下,奴婢愚鲁,只是这道门是石头的……”
他心想陛下想必以为这是道铁门了。可是就算烈火能将铁门烧成铁水,对石头来说仍是毫无用处。李隆其在几个神策武士簇拥下上了平台,伸手摸了摸那道石门,说道:“昔年,大秦有名将谓汉尼拔,行军途中遇巨石挡路。汉尼拔命人积薪焚之,再以水激,将巨石破为齑粉。昔人故智,不妨袭之。”
大秦即是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称谓。其实汉尼拔乃是迦太基名将,并非大秦将领,只是李隆基昔年听人说起的这件佚事已不知流转过多少人口,“迦太基”这个古国名远不及“大秦”出名,待传到李隆基耳中,汉尼拔也已成为了大秦名将。高力士学识并不如何,中华之书都没读过几本,汉尼拔这名字听都没听说过,怔道:“真有此事?”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古人谅不我欺。”他看了看天色,又笑了笑道:“离正午大概已不到半个时辰了,慧范想必也正万分心焦吧。半个时辰内,必要破门!”
虽然这石门看似坚不可破,但李隆基说来轻描淡写,毫不为意。在他眼里,这千钧石门又算得上什么,在帝王之威面前,一般如若无物。只是,谁也不知道李隆基的心里,隐隐却有一丝忧伤。
<!--PAGE 7-->
这段汉尼拔的佚事,是个当初一个朋友告诉他的。那时他还是个在韦后的严威之下岌岌可危的少年藩王,与那个朋友谈天说地实是他最为快乐的事。只是现在,昔年的少年李隆基已成高高在上的天子,而当初的朋友也成了逃亡东灜的死敌。
人生际遇,真是谁也想不到啊。李隆基想着。如果这件事最终真个成功的话,那自己必将成为亘古未有的千古一帝,而辉煌的大唐盛世,也必将永存于天地之间。
只是,这个近乎狂妄的远景,居然都着落在慧范这个妖僧身上。李隆基不由有些想笑,心里也隐隐有一丝茫然。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