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话是上不得台面的。
“那几天都是打马虎眼,你看你现在也烦躁了吧,传话的更烦躁,就不关注我了,我就可以研究我想知道的东西了。大夫子年少时不也喜欢神话传说吗?”
伯中到诧异他怎么这么了解自己,就像是看透他似的。
“你是我偶像啊。”
话不多说世子拿出东西来,“你们玄周的藏书阁可真是什么都有,解了我多年疑惑,就比如刚才你说的那个问题,世人介意修真,视为不耻,咱们都知道,可谁问过,为什么以修真不耻,咱们觉得修真不耻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长辈们教导,就如约定俗成,自然在脑海里就形成了固定厌恶,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追根溯源祖先们为什么会觉修真不耻呢。”
他倒卖起关子来,伯中本不欲和他说这些,但看到满地散落的书籍,说到修真他突然想到红发的司庭,心中一动,“都说修真之人是和魔鬼交换了灵魂,是为了实现自己某些贪欲,世人告诫,所以才以修真不耻。”
“呵呵,世人贪财小人更多,怎么不以他们不耻?这些不过都是借口,追根溯源还要和修真的鼻祖说起,修真鼻祖,大夫子知道吧。”
这个伯中到听说过,听说在最初修真和修仙还不一样,修仙和仙人有关,世人多以敬畏之心,可这世上有没有仙不过是人心之所向而已,是求神拜佛的寄托。
传说曾有一个名门正派之人窥探自己师兄,断袖在天河大陆上不是多么脱离世俗之事,只上不得台面,可有些人极不开化,将其视为异类,比如那个名门正派的师父,他以此不耻,可却又舍不得这个徒弟。
这个徒弟是他最得意的门生,他将毕生所学都传授于他,所以这师父就给他定了门亲事,想让他回归正途,那人本不想结亲,可他师兄对他的冷漠让他伤心欲绝,便同意亲事。
后来相安无事,孩子都有了,可他终日苦闷练剑,竟走火入魔,他师父痛心疾首将其关进山洞,可看守的恰恰是他的师兄,二人竟日久生情,他师兄不忍看他受苦,便把他偷偷放了出来,二人约定好私奔。
结果意外横生被他妻子发现并告诉了师父,师父一怒之下就将师兄杀了,那人等不到师兄回去发现爱人已死,本已精神清醒的他瞬间崩溃伤心欲绝走火入魔,他师父叫来他妻子想要挽回,可他已入了魔道,将妻儿全都杀了,他师父知道后派师门围剿,他穷途末路间伤心欲绝,竟然悟出了奇怪的剑法,横扫千军灭了师门。
江湖联手围剿,可他早已坠入魔道,不知他修炼的剑法是否损失心智,他每次出手都像是两个人,说话声音也变了,一半身子像他的,一半像是他死去师兄的,成了为江湖祸害。
因为剑法诡异所向披靡邪门得厉害,这人从小聪明有仙人指点本来是一代宗师,却落得这样的下场,也正因为他曾有仙人点化,所以剑法绝不是普通剑法,他既不是仙也不是人了,世人便给他定位修真,说他是介于人和仙之间,灵魂早已坠入了地狱,早就成魔了,那场灾难虽是传说但有迹可循,很多野史都有记载。
因入了魔,所以后世把修真定位为修仙,也因为那人修真之后大开杀戒六亲不认杀了自己的儿子妻子师门,为祸世间,所以世人忌惮,对修真恐惧,其实也不完全是恐惧,那人成魔后结实不少对世间愤恨之人,成了魔教,逐渐壮大,后来被正道武林围剿销声匿迹,后人凡是修习魔道,都被人忌惮,被驱赶,因为在凡人眼里,修真之人一旦集结可就是大灾难。
“所以后世对修真不耻其实是怕修真之人聚集,又因为他们大开杀戒六亲不认,便觉得是豪无人性,为正道不耻,这么完整的记载还是在您的藏书阁才看到,外面的多是片段猜测夸大其词。
可这中关节大夫子不觉得很不合时宜吗?现在的修真之人已经分崩离析,而且我看现在修真之人都是弱者要东躲西藏不说,被称为方外之人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天下并没有窥见之心。其实说到底,最初入了魔道的人也没对这世间有窥探之心,不过都是可怜人而已。”
说到这世子竟然感叹起来。
伯中好笑,“可怜人,你这话要是传出去,怕是要被人诟病。”
“悠悠众口,谁想说什么能堵得住?不如好好做个快乐散漫之人不必计较别人看法才是正经。”
“世子到豁达。”
伯中站起来不想再听他这些怪力乱神之说。翻看着手稿,世子倒是真的研究很细,“你研究修真之人这么细干嘛,你又不修真?”
“我就是羡慕,我也更喜欢江湖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