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阴康发问,是想要有一种将众人都带到自己的思路上来,在他们回答诸多错误答案之后,自己再给出正确解释,吓他们一跳的心思,也是他始终是狐族出身,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今日与望舒重逢,心情大好,虽是表面上一直都是冷峻模样,内心里却是克制不住开玩笑的心思,一时冷场。
也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阴康这个开玩笑的技术,却是愈发向着这边的狐族靠拢,寻常一件事情,在他看来有趣,在别人眼中,却是无聊的很。见得气氛尴尬,阴康也就无奈道:“两百年前,李唐曾出了一位诗作大家,唤作白乐天的,在其诗文《长恨歌》中,曾有一句,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揭露了扶桑的本质。”
望舒听闻得白乐天的名头,一时也是想起此人,却是这位在李唐末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大放光芒,在诗文一道上,几乎可以与留名青史的一众高人比肩,就连望舒的师父,灵均老道,对其都是十分推崇,十分喜欢他的“乐府”,认为他重新将古人的文才展现在了世人面前,着实欣喜。
而白乐天诸多诗文名句之中,最出名的便是《长恨歌》与《琵琶行》两篇,却是这两篇诗文,生生凝结了文运气数,乃是集大成之作,有着千年流传,脍炙人口的可能。饶是扶桑在安史之乱以后,就已经减少了与李唐之间的来往,说起这两篇诗文,倒也还是有不少受众的。
阴康见得众人都是集中了注意力,多少也是有些满足,便轻声吟诵道:“‘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这两句诗文,真实不虚地描述了扶桑存在的状态,其写实之处,就是狐族先祖,都是倍感惊讶的。”
随着阴康的讲述,众人这才明白了他的意思,却是扶桑这一片天地的起源,着实是十分有趣。
原来在往古之时,天地初开,绝大部分的先天之气都凝结成为天地万物,化育众生,却也因为大道五十,天衍四九的关系,尚有一部分气息并不曾成为实体,而是以一种类似于“概念”或者更高的层次存在着。中原传说之中的“海外三山”,就是这些气息之中较大的一部分,扶桑是为其一。
三千年前,封神之战,女娲氏以招妖幡召集万妖来朝,命轩辕坟三妖,既九尾狐狸、玉面琵琶和九头雉鸡三位,混入朝堂后宫,败坏商纣气数。三妖得令,自然是全力以赴,奈何她们妖族本性难改,在完成女娲氏任务的同时,也做下了修建鹿台、砍足问冰、剖腹验孕、残害忠良等等恶行。在商纣气数破灭,纣王举火自焚之后,三妖自知难逃天谴,被女娲氏亲自捆缚了送到姜太公的打神鞭下,落了个形神俱灭的下场,完结了那一次的浩劫。
而三妖早知自己劫数难逃,纷纷用了各种法门,留存生机,其中附身苏妲己的九尾狐狸,便是采取了舍弃肉身,牺牲元神,只保留一点本性灵光,裹挟真身逃窜的法门。能够从混元大罗圣人手下逃脱,本身也就是九尾狐狸完满自身劫数的象征,又是畏惧圣人找到自己,故而她便一路出海,以真灵的虚无缥缈,寻获了同样虚无缥缈,介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扶桑气息,寄居其中,休养生息。
肉身和元神,是一切有情众生的存在根本,毁去两者之后,单纯留下一点真灵,没有封神榜这样的圣物庇护,仅靠自身,是永远都不可能恢复回转的。九尾狐狸躲藏在飘渺无形的扶桑气息之中以后,花费整整两千年的时光都不曾恢复分毫,反而是本性灵光不断被天地宇宙磨灭,眼看着就要彻底消弭在天地之间,连名号都陨落不存。却是千年之前,徐福也打起了扶桑的主意,靠着五百童男童女的纯净愿念,也找到了这一片气息,开天辟地,效仿古神举动,将扶桑从一团气息凝固成真实存在的天地,才有了如今的扶桑国。
而九尾狐狸在此过程之中,也不知与徐福达成了什么交易,本身借助开天辟地的气息,凝固了自我的身形,却又被镇压在天地法理之中,不得移动分毫,只有族人血脉相通,才能与其有些许交流,从模糊的意念之中,寻获当年那些被遗忘的往事。
阴康本身就是轩辕坟一脉逃出生天的狐族后人,在来到扶桑之后不久就找到了九尾狐狸的踪迹,靠着灵均老道传授的诸多元神法门,多少与先祖有了些精神上的联系,才晓得了这等秘闻之事,却也知道得并不是十分清楚,一应有关徐福的隐秘之事,不知道是最初的约定还是记忆的消磨,九尾狐狸无论如何都不肯透漏点滴,却是连阴康自己也不晓得的。
听着阴康讲述这一段往事,众人都是很有些瞠目结舌的意思,一时间思维转不过来,个个都是沉浸在古事扑面而来的感觉之中。这段描述之中,其实本身已经牵涉了不少上古秘事和神通法门,若是说给寻常凡人听见,只怕其连理解都做不到,却是上古神通,本身就是违背常识的,加上天地间法理的几次变化,现世之人要想理解三千年前的事情,却是有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