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时隋朝已是四面楚歌,起义军的狼烟到处延烧,朝廷自顾不暇,哪能腾得出手来出兵天竺?
李密为了这件事和握有兵权的越王杨素商议多次,最后还是无果而终。大业六年,喀礼朝拜炀帝之后,自请卸去了遣隋使的官职,从此留在大唐,到死也再没回过故乡。
据说后来郁郁而终在雪山大轮寺去世。他的弟弟流落江湖,凭借自己的武功,在中土武林中闯出了不小的名气,也入乡随俗,取了中华名字,和中华女子通婚,他就是隋末的大魔头独孤城。
李钲听了,不觉心中怦然而动,酒杯也悬在半空,久久不曾放下。他未曾见过独孤城,只听师父说过独孤城是个十分厉害的大魔头。
却没想到独孤城竟是来自尼泊尔的没落王族的后裔,也明白了为何独孤城在世时为何对权力如此痴迷。
西门藏继续讲解着。
蒲山公为人极重义气,因挚友喀礼的死而抱愧在心,后来他起兵反抗隋朝,固然希望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天地争雄,但更有多半是替好友出气的意思。
喀礼临死前把‘戒日神功’的真本交给李密,因为李密是他在大唐唯一的一位好友,把浸透了祖上和自己家族鲜血的这本经书送给李密,是物归英主、答谢他在大唐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但李密却推辞不受,在独孤城离开蒲山公府时,又把经书原封不动交还给了独孤城。独孤城那时的武功在尼泊尔算得上是一等一的绝顶高手,但在大唐却还只能算是二流。
他得了戒日神功后,辗转奔走之际,竟尔不小心将神功真本遗失,被吐蕃的两个大魔头所得。
独孤城四处寻找,后来才得知那两个大魔头为了修练‘戒日神功’中的武功,不惜剃发出家,躲藏在布达拉宫中做了喇嘛。
独孤城和他的兄长喀礼一样,聪明绝顶,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凭借自己记得的‘戒日神功’经文练成了四成的‘腐骨神掌’,找上吐蕃。
在一天夜里闯进布达拉宫中击毙了那两个大魔头,把经书又给抢了回来(这一节可谓江湖传闻有误)。
他这时的武功固然已练到足可横行江湖的地步,但家族的血仇他可一日也没放下过。他一面着手豢养自己的秘密杀手,一面投靠越王杨素,仍寄望于可以借杨素之手出兵尼泊尔,替他和他的家族报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