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了褚龙叛乱,褚龙、褚郸和褚国群臣被押往郢城,关进了死牢。应龙国国王夏无宜并没有召见他们,惊魂未定,他不想见褚龙,也不想见褚国的这一班叛臣。夏无宜召见诸公卿大臣,商议如何处置褚龙,大臣中,有主张诛杀褚龙的,也有主张不杀褚龙的,莫衷一是,夏无宜问熊易的意见。
“陛下,我不主张杀褚龙。褚龙毕竟曾是褚国国君,在褚国人中有很高的威望,虽然他以下犯上、发动叛乱,但毕竟没有成功,如今褚乱已平,褚国已然覆灭,不足为国家之患。况且,褚地新定,民心尚不稳,褚国数十万臣民都在看着陛下如何处置旧主褚龙,陛下更应慎重。褚龙今也已投降,落入陛下之手,说明其有悔过之意,昔日,周武王灭商,善待殷商王室,封商国叔微子启于宋,其仁其德为世人称颂,受百姓欢迎。我主张留下他的性命,一来,可以稳定褚国民心,二来,可以彰显王之仁德。”熊易说。
“熊君说得有理,褚龙虽被擒,但褚国还有数百位富商大贾,他们控制着田地、粮食、矿藏、船只、奴隶,可以说,控制着应龙国的国脉,他们才是褚国的实际掌控者,这次,也正是有他们支持,褚龙才敢铤而走险。现在,他们在观望陛下,观望褚龙的命运,以我们的实力,现在还不能同他们硬碰,我们只能先同他们交好,善待他们,争取他们的支持,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褚国才能真正收复!”
夏无宜下诏:褚侯褚龙,孤王封汝爵位,赐汝土地,命汝镇守疆土,拱卫中央,汝不念孤王封爵赐地之恩典,不遵枢鸿雷霆之钧令,不顾国家社稷之安危,逆天道,乱法伦,以下犯上,祸乱于国,致使国力削弱,生灵涂炭,本应诛汝灭汝,然感念汝祖随先王立基创业之苦,镇边守庙之劳,拓土开疆之辛,汝治理褚国,商业繁荣,民事丰盈,有功于社稷苍生,奈上天有好生之德,孤亦不忍诛汝,特封汝为芮阳城侯,汝可继续奉祀宗庙,传宗续代,汝即刻前往封地去吧!
芮阳城是璋宜国国内最东端的一座城,东是江龙国,北是周国诸侯英国,南是彭蠡泽。褚龙到芮阳封地后,仅过了三个月,忽暴病而死,一代枭雄就此陨落。国王夏无宜下令厚葬,褚龙长子褚婴继承爵位,继续为芮阳城侯。
再说褚国,王师陆续接管了褚国各重要城市。楚子熊易将樊城的防务交给应龙国大夫夏单,率楚军返回了楚国,出征时三千人,回来,剩下两千二百五十八人,有七百多人阵亡,应龙国国王夏无宜和楚子熊易皆对这支军队进行了厚重的封赏,对阵亡士卒追封爵位,进行了厚葬。
偌大的褚国,轰然坍塌,要实行哪种制度来善后呢?是一个大问题。潢侯、麻侯、武昌侯纷纷请命,请求国君将被褚国占领的封地,归还给他们,以复建国家。此次剿灭褚龙,也产生了一大批的功臣,这些人也需要封赏,众人都在等夏无宜。
封赏功臣是国之大事,要做到赏罚平均,功赏相称,为各方信服,否则又将埋下祸患。夏无宜将诸王亲贵胄、卿士大夫,召到朝殿,商量论功行赏的大事,熊易和夏少阳也被请来了。朝会议了两个时辰,从辰时,到午时,君臣未达成一致意见。潢侯夏旦建议,将褚国分成五个诸侯国,以宝康城、樊城、谷城、沔城、琮城五个城为中心,平分封地。上卿褚飞鸾反对分割褚国,他认为,褚国是几百年时间,发展起来的,各个城市之间联系紧密,如果强行分割,将破坏褚国辛苦建立起的繁荣局面。楚子熊易也不主张分割褚国,他认为,应龙泽上形势已经变化,不比几百年前,北方有强国邓、随,西边有强国夔龙,分割褚国只能削弱褚国,无益于应龙国的安全。
大夫雏文化提出,改分封为郡国,得到了夏无宜的青睐。他主张,取消诸侯分封,将应龙国国土,划分为一个一个的郡国,每个郡国都设一个郡主,各郡国的郡主,由国王任命,国君有权罢黜不贤的郡主,各郡国军权统归国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日后不出现像褚国那样的能够威胁国君的诸侯。
这一提议遭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反对,然而夏无宜、熊易、夏少阳和诸卿士大夫均赞成。在夏无宜的坚决推动下,雏文化被任命为上大夫,他迅速拟定出划分郡国的方案,取消了各诸侯国的封爵,将应龙国划分为九个郡国,京畿郡、璋宜郡、京山郡、瓜蛮郡、宝康郡、襄樊郡、谷城郡、川郡、禹海郡,原来的璋宜侯、京山侯、潢侯等侯爵王亲,爵位保留,但没有封地,皆迁往京畿郡定居。夏无宜亲自审定九名大臣,任九个郡的郡主,上大夫侯叔羊任京畿郡郡主、原璋宜国国君夏庸任璋宜郡郡主、原京山国国君夏蚤任京山郡郡主、下大夫夏单任瓜蛮郡郡主、上卿褚飞鸾任宝康郡郡主、下大夫夏桡任襄樊郡郡主、大夫夏爽任谷城郡郡主、原东川国国君夏伯安任川郡郡主、下大夫鹿叔堇任禹海郡郡主。
各郡主赴各郡任职,天下归一,四海承平。
剿灭褚乱中,所有的功臣,都得到了封赏,只留下了一个人,就是熊易,他是扭转乾坤的大功臣,任何官爵金财,都不足以与其功劳相配。国君夏无宜给他的封赐,是将自己唯一的孙女少阳公主许配与他,二人将于明年三月廿一日,在丹阳城举行婚礼。
决定了婚礼时间,剩下就是紧张的筹备,熊易派仲华赴镐京,请母亲和众族人来楚,又命人在丹阳新修了一处宫殿,又命人整修了楚国太庙。少阳这边也在紧张筹备,夏无宜要给她准备最好的嫁妆,应龙泽上的各种金玉珠宝,源源从四面八方,送进王宫,来自夔龙国的铜器,来自烛龙国的玉器,来自江龙国的金器,不计其数,摆满了郢城王宫的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