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挑起拇指赞颂一番。
“看你不像本地人,还带领家眷,这是前往何处?”张三环顾小善三人一眼问道。
“我叫牛儿,我们确实不是本地人,因家乡发大水,逃难来此,多亏大侠相助。”小善说道。
张三微微皱眉说道:“你带有两位家眷多有不便,何况这里管理混乱,不仅有匪徒扰民,就连官兵也欺压百姓,索性我好事做到底,帮你们寻找合适的去处如何?”
小善和二女大喜,朝张三深深拜下。
小善三人骑上马匹,跟随张三而去。
此时太阳已经当头,众人腹中饥饿,张三建议先到镇店吃饭打尖,小善三人欣然同意。
刚刚还晴朗的天空,此刻乌云密布,一场大雨倾盆而下。
四人穿上雨衣,在风雨中策马狂奔。
一连走了两个时辰,还没有找到镇店,马匹因为长时间没吃草料,脚步也慢了下来。
四人肚子“咕咕”直叫,苏婉儿停下马,从包袱中取出烧饼,递给其他三人。
小善说:“既然找不到镇店,就在前方大树下歇息吧,顺便吃点干粮挡挡饥。”
拓跋云说:“现在不光是饥饿,而且口渴的厉害,能够找些水就好了。”
小善点头称是。
张三皱了皱眉说:“我们再跑一个时辰,前方有一个集镇,还是坚持一下吧。”
拓跋云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
这时雨越下越大,到处是“沙沙”的雨声,小善放开神识朝四周探查。
不一会儿,他眼神中露出一丝冷笑,但随即消逝。
三人歇息一炷香的功夫,正要赶路,听见雨中传来阵阵马蹄声,隐隐有呐喊之声。
“抓张三啊,他杀死王奎守卫,一定不能放过他。”
张三大惊,催促小善三人上马,可是已经晚了,后面的追兵飞驰而来,看到树下的四人。
为首一男子身穿护卫服,头戴钢盔,威风凛凛,他骑着一匹白色骏马,身后跟着数十人,都身穿盔甲,手拿弓箭。
“放箭!”男子大喝一声,几十枚飞箭朝张三射来。
张三这人真仗义,居然站在小善三人前面,手握宝剑,左右格挡,将飞箭格开,边格挡边大声喊道:“牛儿,快带你家眷跑,我随后就到。”
小善点点头,对二女使个眼色,三匹马奔跑在雨夜的山路上,转眼消失。
张三见他们朝前跑去,放下心来,又抵挡了三波箭矢,转身就跑,守卫在后狂追不已。
小善带着二女奔跑如飞,前方出现岔道,一条有三丈宽,一条仅能容纳一匹马,他勒住缰绳,不知走哪条路。
正踌躇间,后面传来张三的呼喊声:“别走大路,走小路。”
小善远远看到张三骑马急速奔来,腿上中了一箭,鲜血从箭矢上滴下。
小善心中感动,带着二女朝小路跑去,由于不能并排,只能排成一列,小路到处是泥泞,马儿也跑不快。
张三追了过来,小善关切的问:“伤势如何?先止血要紧。”
“无妨,仅仅是皮外伤,我们快走,等他们的大部队赶来,就走不了了。”
小善点头称是,四人放马狂奔,这样又走了两个时辰,张三对此地地形颇为熟悉,他不断改变路线,逐渐把官兵甩开。
不知不觉,他们已经走进一座深山之中,此时雨停了,天空出现一道彩虹,在西山上画出一片云霞。
天色渐晚,他们如果找不到留宿之地,就要在大山中过夜了。
跑了一天,又累又渴又饿,四人放慢马的脚步,沿着一条山道朝前走去。
突然看到山坳处有一片石头房,这里似乎有一个村落,石头房前有一片玉米地,这场大雨把玉米的叶子淋的一尘不染,在夕阳的映衬下,泛出粼粼的红光。
玉米地田垄畔,一位老妇人牵着一个童子蹲在地上不知忙些什么?
走近一看,妇女手拿一个小铲子正在挖野菜,那名童子把挖好的野菜放到手中的篮子中。
张三下马,朝老妇人躬身施礼说:“我们是过路人,不知能否在此吃饭住宿?”
老妇人头都不抬说:“过路人?是被那帮守卫追杀的吧?”
张三吃了一惊,惊呼道:“你......你怎么知道?”
老妇人起身抬头,露出面容,她脸带沧桑之色,年纪大约有六十多岁,满脸的皱纹挡不住昔日美丽的风采,她肤色白皙,眼睛明亮,太阳穴高高鼓起,身穿紧身衣,凸凹有致,一看就是修炼武学之人。
她微微一笑,朝前方山路一指说:“你看,那些人快追过来了!”
果真如此,追杀张三的守卫快马流星的朝这里赶来,他们手拿刀剑,疯狂的朝这里奔来。
张三脸色大变,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老妇人微微一笑,说道:“别怕,快藏到玉米地中,我来应付。”
由于刚下过雨,玉米地中泥泞不堪,张三看了看苏婉儿和拓跋云,面露危难之色。
老妇人立即明白其中缘由,急忙说:“想活命的藏进去,想死的不要藏。”
拓跋云和苏婉儿看了一眼小善,小善点点头。
二女顾不上泥泞,迅速钻进玉米地,由于玉米长得不是很高,要想全部遮掩,必须蹲在地上。
小善和张三也迅速钻了进去,他们爬在地上,聆听动静。
老妇人伸手朝四匹马*上各拍一掌,它们吃疼朝山下跑去。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