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了道医之后-唐代军队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唐代军队(2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队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长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PAGE 15-->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PAGE 16-->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唐代军功制度

把以少击多,破城、破阵的战斗定性为“上阵”,双方力量相当的为“中阵”,以多击少的为“下阵”。其次,再根据对敌杀获率,将杀获率达到四成以上的定为“上获”,二成的为“中获”,一成以下的为“下获”。如此则“上阵上获”的军功最大,“下阵下获”的军功最小。当然,参加一场战斗的将士众多,在“阵”“获”相同时,还要根据将士们的具体贡献,将军功分成一、二、三等。比如“上阵上获”的第一等可以得到五转,第二等得四转,第三等就只有三转了。这里的“转”是当时用来衡量功劳的单位。其他如“上阵中获”和“中阵上获”的第一等均为四转;“上阵下获”“中阵中获”“下阵上获”的第一等可得三转;“中阵下获”“下阵中获”第一等为两转,各个不同“阵获”的二、三等分别递减一转,下阵下获就不再分等,均为一转。至此,唐朝就形成了一个总共有25个等级的军功体系

凡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十有一转为柱国,视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为护军,视从三品;八转为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七转为轻车都尉,视从四品;六转为上骑都尉,视正五品;五转为骑都尉,视从五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三转为飞骑尉,视从六品;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勋官品级越高,需要的转数就越多。

这里要注意一個关键字:“视”,所谓“视”即比照、等同之意,也就是说勋官的品级只是比照相应品级而已。在唐代,官员的职级和职务是分离的,其序列分为散官、职事官和勋官三类。散官序列相当于今天的职级,决定官员的薪俸待遇等级。职事官序列相当于今天的职务,是官员的具体职掌。一个官员可以没有职务,但一定要有“散阶”,即职级。而勋官之制“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作为授给有功人员的一种荣誉,勋官虽有品级,但与散官一样不是实职。那勋官制度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呢?

第一,勋官授任没有出身限制。只要有军功,不管什么出身都能授勋,如果是特别重大的军功,还可以超格擢授。比如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在攻打安地城的战役中,平民薛仁贵一身白衣,手斩贼将,所向披靡,立下奇功。战后,他不仅得到勋位,而且一下子就被封为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散阶),被任命为云泉府果毅都尉(介于从五品到正六品之间的实职)。不仅平民可以授勋,而且就算是太常寺的“音声人”也可以。所谓“音声人”即唐代对官府乐人的总称,他们的地位比平民还低。但唐代规定“太常音声人,得五品以上勋,非征讨功不除簿。”这就是说,这些官府乐人如果能凭借军功获得五品以上的勋官,就可以从官府乐户中除籍,成为自由人。

<!--PAGE 17-->

第二,勋官享有很多优惠条件。其一,勋官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私田。唐代规定“凡官人及勋,授永业田”,子孙世袭,皆免课役,成为官员的私田。其二,勋官可以向吏部请求参与职事官序列的叙官而正式踏入仕途,只是在叙官时必须降阶叙任。最高品级的勋官——上柱国(正二品)只能叙任正六品上的官职,其下依次递减。其三,勋官就算不能进入职事官序列,还有得到散阶的机会。按规定,没有实职的勋官要轮番到兵部和外州尽宿卫之职,上柱国以下番上满四年,骁骑尉以下番上满五年者,就可以参加兵部选拔,通过者就能得到相应品级的散阶。落选者在第二个宿卫周期满后,可再次参加选拨。其四,高品级勋官子弟有进入中央官学学习的机会。唐代中央官学为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等六所学校,各有固定生源和员额。其中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可以入国子学;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可以入太学;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之子可以入四门学。其五,勋官子弟有靠门荫入仕的资格,虽然在入仕时的官阶仅为最低的从九品。多余的勋封还可以转授家人。唐代明文规定“勋至上柱国有余,则授周以上亲,无者赐物。”

第三,勋官的授予很正规。唐前期通常是在战后派专人到军中叙录军功,再由御史台的监察御史审核战功的真实性,吏部的司勋郎中等审核授予勋级是否与战功相符。审核后的军功,经天子认可后,由兵部下发正式的“告身”。在“告身”上,从宰相开始,逐级审验的官员直至抄写人员,都要署名盖章,并盖上专门的“尚书吏部告身之印”,显得尤为隆重而正规。

正因为如此,在唐前期,对于平民而言,通过军功得授勋官,是一条很有吸引力的出路。在TLF阿斯塔那24号墓出土的一封家书中,就记载了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洛阳一个名叫赵义深的人给远在西州的阿婆写信,信中提到得知西州的大兄被授予正七品勋官云骑尉,全家“喜悦不可言”。而云骑尉在整个勋官序列中仅仅排倒数第二,可见当时得授勋官是一项很体面的荣誉。不仅平民看重授勋,而且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甚至朝官子弟也把立军功、封勋官看成一条入仕的捷径,所以唐人尚武实与推行勋官制有很大关系。

但自唐高宗、武则天以后,“授勋者动盈万计”。节度使制建立后,唐玄宗又让节度使自行组织军功叙录,将领们为了笼络军心,往往虚报战功,勋官地位大不如前。安史之乱后,国库空虚,将士有功,朝廷无法赏给钱财,只好用勋官赏功,中使出使或诸将出征时常随身携带大量空白告身,方便随时填写发放。勋官泛滥如此,不仅毫无荣誉感可言,而且优惠政策更难兑现,勋官制度彻底失去吸引力,唐朝军队的辉煌也随之成为过眼云烟

<!--PAGE 18-->

天医箓

初授都功籙云:驅邪推祭酒.扶正奏都功.

昇授盟威籙云:天地為盟主.鬼神服威靈.

加授五雷籙云:風雨可呼應.鬼神具遵依.

再授大洞籙云:统領千真朝玉陛.陶鑄萬化鎮金壇.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道教好道布医的神祇,在上清天医院中都有神职,共辖天医十三科。其中,风科(金匮玉函天医张仲景真人)、大方脉科(疗虎针龙天医孙思邈真人)、眼科(归正派法天医王焘真人)、产科(云林神谷天医龚廷贤真人)、小儿科(保元寿世天医周扬俊真人)、外科(神宫妙手天医华佗真人)、耳鼻科(医学入门天医岐伯真人)、口齿科(九九难经天医卢之颐真人)、伤折科(丹溪心法天医朱震亨真人)、金簇科(医学全备天医刘完素真人)、砭爇科(推明内外天医李杲真人)、疮肿科(制药灵妙天医雷斅真人)、书禁科(博览统删天医葛洪真人)等。

医源道显术为先,术自岐黄至理传。寿世活人功称圣,保生济苦德同天。

九霄云府开医院,六道泉台解病源。任是伤残咸泰复,同沾妙力庆安然。

轩辕宝诰

志心皈命礼。纪元皇帝,位证玄都。光圆妙果,化育群雏。管儒道释三教权俱,掌天地人万象星符。监勅诸神仙佛职,稽查众籍是非趺。山河统辖,划野分区。州县府邑,治政时需。万古流传余日月,千秋继往拱唐虞。黄经脉络,素问灵枢。高明始健,以作悬壶。学士朝来而集造,指南文字与舟车。功参雨露,德共滋濡。昭彰善恶,注秩征诛。补造阴阳安社稷,消灾劫厄度凡夫。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高穹玉阙,文化学院,轩辕黄帝,开元治世天尊。

伏羲宝诰

志心皈命礼。昊天洞位,太古王夫。圆融道果,造化玄枢。成伦执礼,击易为巫。法继千秋清净色,新传万世润沾雏。五行四象两仪证,八卦九宫太极图。阴阳凶吉,日月星惧。毋人毋炁,必地必吾。开山启教,立圣宣儒。消苦海殃灾劫数,运凡尘锡福祥术。博达神通明惠泽,为今众庶布霞符。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开天至圣,太古皇帝,无量圣王,伏羲帝君,圆羲治世天尊。

神农宝诰

志心皈命礼。掌政九农,业开百谷。力扶根本,职守田畴。承平水土,勤力佐天。司执稼苗,功参元造。恩全民命,德赞天灵。农主垂恩,救济万民。世资根本,旺灵田畴。仰望苗谷而清秀,稼穑希谋好结成。总赖田功施惠泽,全干大造攀丰盈。得农饱乐无疾苦,田禾大熟救苍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百谷祖主神农大帝,开崡演奥天尊。

志心称念开明祖劫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城隍体系

阴阳司:辅助城隍爷监督阴阳两界的总管。

<!--PAGE 19-->

(2)速报司:掌理兵部,礼部与发文之职。

(3)功曹司:负责记录阴阳两界善行义举,并呈报城隍,为今生来世增添福禄。

(4)功过司:负责记录阴阳两界人鬼行善作恶之操守功过,呈报城隍存查,做为善恶报应之依据,使守法行善者后代得之昌盛,为恶者子孙殃及苦难。

(5)诸福司:负责执行赐福添寿之职,凡阴阳两界正直无私,不行邪恶,行善孝悌之忠良,报经城隍审定后,由该司执行赐富于德者,今生来世得福报。

(6)瘟疫司:掌管降施瘟疫。

(7)感应司:掌理阴阳人鬼祈祷之事。

(8)罪恶司:掌管行刑惩恶之职。

(9)功考司:监督阴阳两界考试之职及负责考核人鬼功过之操守与地府各部门工作之职效,并呈报备案,做为奖罚依椐。

(10)记功司:负责阴阳两界人鬼及地府各部门褒奖之职。

(11)事到司:负责管理阴阳界亡魂至地府报到事项。

(12)监狱司:负责管理监狱。

(13)赏法司:掌管法律文薄之职。

(14)巡察司:负界阴阳界白夜巡查。

(15)刑法司:掌管刑法并予执行。

(16)察过司:负责视察阴阳两界人鬼善恶与功过。

(17)见录司:掌管人鬼善恶并记录在案。

(18)来录司:掌管阴阳两界人鬼至地府报到名册并予登录之职。

(19)警报司:负责警告,纠正阴阳两界人鬼不法行为。

(20)赏善司:负责褒奖阴阳人鬼行善有德者。

(21)库官司:掌地府金库之职。

(22)改原司:负责记录阴阳人鬼籍贯之职。

(23)保健司:掌管阴阳人鬼保健之职。

(24)人丁司:负责阴阳两界人口增减。

牛头马面:冥间狱卒,负责捉拿,带领阳寿终了亡魂到地府审判。

黑白无常:是有名的一对鬼差,二神手执脚镣手铐,专门缉拿鬼魂。协助赏善惩恶。

皂隸:鬼卒,主要干勾魂行刑之事。

土地神:土地神虽不直接属城隍冥府的下属,主要保护当地百姓,若有事”情无法解决或遇困难,则可向城隍禀报,请求解决。

隋朝六高僧

一、阇那崛多

阇那崛多,属于印度佛教传播至中国,特定的佛教发展过程之一,译经阶段的外籍僧人。他本是印度犍陀罗国人,在北周时期跟随师傅一起到中国弘扬佛法,在那个时期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文,是传播佛学最基本的途径。阇那崛多也不例外,到了长安以后,他们一众僧人在草堂寺一边传播佛学,一边翻译经文。但是,北周武帝为了扩充军备,打压当时富有的僧众集团,便下令所有僧人还俗耕种,大肆破坏寺庙,阇那崛多不得已便离开了长安。

后来,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代周立国以后,不但废止了北周时期的禁佛政策,更是大力弘扬佛法。于是,又派人将阇那崛多请回了中国,住在隋朝的皇家寺院,长安大兴善寺。当时的大兴善寺,本来就是帝都最大的佛经翻译场地,精通佛法的阇那崛多的到来,更是为译经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他再次来到长安一直到他去世的近20年间,共组织翻译经书192卷之多,成为了隋朝佛教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铭记的一位大德高僧。

<!--PAGE 20-->

?

二、达摩笈多

达摩笈多,同样是隋朝著名的译经师之一,同时他还是隋朝名头响当当的“开皇三大士”之一,作为到中国传播佛学的南印度罗啰国人,他同样是跋山涉水、历经艰难险阻,才于公元590年形单影只地到达长安。

笈多大师,达到长安之后,同样是住在皇家寺院,大兴善寺当中。开始的时候,他只是辅助阇那崛多进行经文翻译工作,同时根据自己所学向中国的僧人讲解佛学义理。后来,隋炀帝杨广单独为他,在洛阳的上林苑建造了一座经书翻译馆,直到他去世,经书翻译工作和佛学传播工作,始终在坚持,不但学佛的僧人对他推崇有加,周围的百姓更是对其尊重异常。几十年间,笔耕不辍、日以继夜,在他的带领下,共翻译经书达到9部46卷。

?

三、彦琮

彦琮,是我国本土人士,作为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佛经翻译主事中国第一人,他一生著述颇丰。彦琮自幼出家,聪敏好学,精通梵文,最开始跟随达摩笈多进行佛经翻译。在此过程中,他将笈多从印度东来中国,一路的所见所闻、坎坷经历记录成册,写成了《大隋西国传》一书。

后来,彦琮自己任佛经翻译主事之后,为了更好的弘扬佛学,将自己多年经文翻译过程中得出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制定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十条八备”经书翻译理论。自此以后,佛经翻译有了较为统一的翻译制式,终其一生,彦琮共主持翻译经文达万卷,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赞誉为“翻经大德”。

?

四、慧远

慧远,作为隋代中国本土高僧,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佛门的“僧中之龙”。他不但精通佛典,更是胆色过人,在北周武帝下令僧中还俗、大肆破坏佛法的过程中,不惜性命,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虽然最后还是没有能够挽回废佛的趋势,但他不畏死亡护法的表现,赢得当世和后世无数人的尊重。

当然,作为齐隋泰斗,慧远大师在佛经翻译上的贡献及佛门学说上的贡献,也是极其重大的。在废佛令废止后,他先是到少林寺任主持,传播佛学,隋朝开国后,又住于大兴善寺,注疏佛经。在七十年的时间里,一共刊定译经一百多卷,并开坛讲筵,以自己独特的佛学见解,提出真性缘起的思想学说,成为了地论宗的代表人物,并为后世佛教八大宗之一的华严宗,开启了学说启蒙。

?

五、智顗

智顗大师,作为中国佛教八大宗之一,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对于佛门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要知道,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几百年间,虽然佛教发展蓬勃,但同时也是斑驳不堪,各种理义学说层出不穷,没有统一。而智顗大师,则以大乘佛教经典《法华经》为中心,通过总结整理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几百年间,所有的思想体系和佛教义学,提出了一念三千的学说。

<!--PAGE 21-->

不得不说,当时智顗大师的佛法学说,达到了佛教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高峰。通过将翻译成汉文的所有佛经,进行大量地、全面地综合分析、通力研究,他不但搞清楚了佛门学说的精髓,阐明了佛学思想要义,更是结合当时中国国家现状及本土宗教信仰,大胆新颖地将佛法推向了哲学的高峰。

?

六、吉藏

吉藏,作为隋朝三论宗的大师级人物,却是历经了陈国、隋朝、唐朝三个朝代,且因为他佛法精深、佛教义理见识非凡,在每個朝代都受到皇家的推崇,在民间也是盛名卓然。

作为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吉藏法师一生不断地搜集佛教经典、并对其加以整理、注释、总结。因此,他能够广泛地涉猎,不同的佛教经典,先后为《中论观》《十二门论》等作注释,留下了近百卷的著作。通过这所有的经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理论:观想念佛。终其一生,广弘佛法,先后教授佛门弟子千人之多,被后世称为“嘉祥大师”。

酆都

又称北方癸地酆都罗山五灵玄天北帝神君,着黑帔,玄冠,青圭,坐玉局座,在空玄中。左右二侍真,着青衣,玄冠,执圭,光景烨然,放白玉毫光,紫炁庆云,照耀十方,取索罪籍,大神可乘光径而下九幽索罪魂罪籍,圣诞在农历九月初九。

酆都在北方,癸地为鬼户,死炁之根,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回三万里,其山有洞宫,皆鬼神之都,又称酆都山、罗酆山。山内外各有十二宫,合为二十四阴宫。主考罚罪魂之所,其三宫九府二十四狱。

纣绝阴天宫」北帝大魔王亲自主理,所有亡魂先至此处报到;

「泰煞谅事宫」西明王(周文王)坐镇,主暴死亡魂;

「明辰耐犯宫」南明王(召公)主管,圣贤死后至此;

「怙照罪气宫」北斗真君主司,判定祸福吉凶、应生应死、续命减寿等;

「宗灵七非宫」东明公(夏启),道教信徒死后至此;

「敢司连宛宫」北明公(季札),犯戒的道教信徒死后至此。

道教建构的地狱职司,有酆都考召院、酆都总录院、酆都进奏院、酆都纠察司、酆都岱岳府、考校罪魂司等。道教的酆都十将罗酆法,就是酆都考召院所辖酆都十将考鬼的法术。

酆都总录院设判官等职,负责处理刑狱公事。酆都总录院右判官,都辖六天宫鬼神公事;酆都总录院左判官,参议北阴六天鬼神公事;酆都总录院都大判官,通判北阴酆都总录院鬼神公事。道教的符檄、札文、牒文等文书,要上呈酆都纠察司。

酆都大帝,掌《酆都黑律》,领酆都官将,司命司禄,判生判死,能开铁城而拔罪;焚除黑簿,灭火翳以停刑。可使亡者,万恶俱消,六根清静。影脱九阴之域,魂登三炁之天,永离迷途,咸跻生路,所有三生冤结,随光摄至,亦以白玉毫光烛之,自然回心转意,为友为朋,永离冤结。

<!--PAGE 22-->

酆都大帝,是地狱的主宰,位居冥司神灵之最高位,主管冥司,为天下鬼魂之宗。凡生生之类,死后均入地狱,其魂无不隶属于酆都大帝管辖,以生前所犯之罪孽,生杀鬼魂,处治鬼魂。

正常情况,人死魂升而魄降。魂魄不能升降则沦滞于昏冥之中。饥渴之欲,幽暗之识,茫茫长夜,无有已时。人去世后,亲属并不知其魂魄是否升降,是否沦滞?道教的炼度之道可以开其幽暗,拔其沦滞,升于高明,无不宽慰其父兄子弟之心。道教举建黄箓大斋,有酆都申状,申状要上诣地府北阴酆都大帝,牒文要分别送达酆都三十六地狱主者、酆都三元二十四地狱主者、酆都九幽无间诸大地狱主者。

道教法官欲检黑律条示鬼神,必须先当望北极,炷香启奏紫微北极台斗、四圣三官、酆都大帝、三天法师宣白投词及鬼神情犯,礼拜北帝,然后公检行刑。否则去寿三年,死入大铁围山,再犯加一等死入酆都刀山地狱。

酆都宝诰

至心皈命礼。位居北府,职隶幽都。掌判生死,赏善罚恶而不漏。权司功过,惩奸褒良以无偏。镇北阴黑暗之山川,察中洞光明之世界。巍巍功德,鬼神咸乐于皈依。赫赫威灵,人民同沾其惠泽。司命司禄,判生判死。十宫普为倾心,六洞同为拱手。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地府北阴,酆都玄卿大帝,九幽拔罪天尊。

佛寺

佛教于公元67年传入西安后,在我国汉唐时期非常兴盛。古都西安的寺院景观美不胜收,比较著名的有青龙寺、芙蓉园、大慈恩寺、仙游寺、大秦景教寺、清真大寺、大明宫、大雁塔、小雁塔等。

西安青龙寺位于西安东南郊铁炉庙村北,建于582年,原名灵感寺,708年改名青龙寺。

青龙寺是唐代著名的佛寺之一。唐代佛教兴盛是空前的,而城内的佛寺更为突出,其传播之广不仅在国内,而且对国外也有影响。

尤其对当时日本宗教的发展影响很大。在9世纪初至中叶,日本入唐求法的学问僧、请益僧频繁往来长安。他们曾在青龙寺受法,使青龙寺成了向外传播佛教密宗、颇有影响的寺院之一。

583年,隋文帝修建了久负盛名的皇家御苑芙蓉园。到了唐代,又对园林进行了扩建,除在芙蓉园增修紫云楼、彩霞亭、凉堂与蓬莱山之外,又开凿了大型水利工程黄渠,以扩大芙蓉池与曲江池水面。这里逐渐成为皇族、僧侣、平民盛游之地。

隋代开皇年间,隋文帝命人兴建了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是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也是我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慈恩寺最初称无漏寺。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又进行了扩建。

<!--PAGE 23-->

慈恩寺寺院的规模很大,共有13个院落,近900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唐代高僧玄奘曾受朝廷圣命,是该寺院的首任上座住持,并在此翻译佛经10余年。

在寺院山门内,有钟楼和鼓楼对峙,中轴线之主体建筑依次是大雄宝殿、法堂、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钟和鼓是寺院的号令,有晨钟暮鼓的说法。

东侧钟楼内悬铁钟一口,重约15吨,高3米多。

唐代学子一旦考中进士便到慈恩塔下题名,称作雁塔题名,后来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601年,隋文帝在黑水河南北两岸兴建了行宫,并且起名为仙游宫。南寺称为仙游寺,北寺称为中兴寺,两座寺之间有一个黑水潭,也称仙游潭。

据史籍记载,隋文帝杨坚从小被养育在冯翊般若寺,长大后返回杨家时,女尼智仙交给他一袋舍利子共31粒。

601年,隋文帝诏令全国31州建舍利塔分别供奉,同时入塔,包括西安仙游寺法王塔。后来,除了仙游寺的舍利子,其他30座塔及舍利子情况不明。

后人在仙游寺法王塔发现镏金铜棺。棺中琉璃瓶内存放着国内首次发现的10粒隋代舍利子,以及双面刻纹石碑一块和石函一具。这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到了唐代,西安改为长安,并作为唐朝都城。宫城完全与XA市重合,皇宫与明城墙重合。唐朝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XY市境内。西安的宗教文化极其发达。

在我国和东南亚影响深远的八大宗派中,有6个宗派的祖庭在西安。长安佛教对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的佛教都有重大影响,许多国家的僧人和佛教徒经常来长安的佛教寺院朝拜和交流。

唐代寺院如兴教寺、草堂寺、藏传佛教寺院广仁寺等,在历史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影响较大的宫观有周至县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楼观台、西安八仙宫、道教全真派的祖庭户县重阳宫、临潼老母殿等。

基督教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记载算起,传入西安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代著名的基督教寺院是大秦景教寺。该寺位于周至县终南山下,楼观台的西侧,仅存一座古塔。

651年,***教传入西安。西安现有清真寺21所,其中影响最大的寺院是清真大寺。

西安清真大寺,位于西安西大街鼓楼西北的化觉巷内。由于它与大学习巷的清真寺东西遥遥相对,而且规模较大,由此又被称为东大寺或清真大寺。

据寺内现存碑文记载,清真大寺创建于742年,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寺院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全寺院沿东西走向呈长方形,共分四进院落。院内树木成荫,花圃对称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间。

<!--PAGE 24-->

远近闻名的大明宫遗址位于XA市区北郊的龙首原上,是唐代长安城禁苑的组成部分。大明宫原本是皇帝朝会的地方,后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大明宫更名为蓬莱宫,并在这里主持朝政。

大明宫始建于634年,后来,屡遭兵火的破坏。896年,大明宫被大火焚毁。大明宫遗址周长7.6千米,共有11座城门。城内的主要街道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已经发现的40多处宫殿阁亭遗址,大多集中在城北太液池的四周,主要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清思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等宫殿遗址。

大明宫的北部是宫廷类的园林区,建筑布局比较疏朗,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堪称唐代园林建筑的杰作。

唐代西安佛教建筑艺术中,最为著名的是大雁塔和小雁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XA市区南郊大慈恩寺内,始建于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5层砖塔。大雁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又经多次修整。大雁塔是长安著名的游览胜地,因而留有历代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

大雁塔是楼阁式的砖塔,塔通高64米,塔身7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每层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塔内装有楼梯,供人登临,可俯视西安古城。

小雁塔又称荐福寺塔,小雁塔正式称谓应为荐福寺佛塔,位于XA市区南门外的荐福寺内,始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是属于保护得较好的著名唐代佛塔。

它形体秀丽,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

小雁塔与大雁塔相距约3千米,因规模小于大雁塔,因此称为小雁塔。

荐福寺建于662年,是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造的。小雁塔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立的。

小雁塔位于安仁坊,所在的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当时塔院并不在荐福寺内,而是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在唐代末期的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小雁塔是密檐式砖构建筑,塔形秀丽,是我国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遗产。

小雁塔保存着一口金代铸的大铁钟,铁钟高4.5米,重1吨多,上面刻有“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长转”16字吉祥语。

闵地神灵

我在闽西北山区长大,最早听说的神灵,大约就是山精木怪了。小时候,进山打柴、采蘑菇,大人叮嘱我们,若听到有人叫我们的名字,千万不可回答,你一应答,灵魂就跟着山鬼走了。在山里我们也不呼唤同伴的名字,都是“哎——喂——”呼叫,免得让山鬼听了去。山鬼说话的声音也能分辨,据说没有尾音,就像鬼没有影子。

<!--PAGE 25-->

印象最深的一种山精叫石伯公。山谷里随处一喊,引起长长的回声,村人说,那是石伯公在学人说话。石伯公经常恶作剧,喜欢藏人,藏畜生,藏东西,但是似乎怕金属的声音。谁在山里失踪,十有八九是石伯公藏起来了,村里人举着松明,敲锣打脸盆,浩浩****进山找石伯公讨人……

石伯公不见记载,我翻书,觉得类似山魈。《唐韵》说:“山魈,独足鬼,出汀州。”汀州就在我老家附近。宋人洪迈的笔记《夷坚志》,讲述了许多福建山精木怪的故事,包括山魈、山都、木客,他统统称之为五通神。宋代闽西北有许多五通神庙。我想,石伯公算得最原始最草根的一种自然崇拜。

图腾遗迹:福建民族融合的见证

福建以多神著称。然而到底有多少神灵?我没有见过统计数字,据林国平先生估计,福建民间信仰的神灵当在1000种以上。至于福建的宫庙,倒是有一个不完全的数字,据2002年FJ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全省10平方米以上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共25102座,此外尚有数以万计的小土地庙和简陋神龛不在统计之列。

日月山川、水火木石、风雨雷电,在古代福建人看来,都藏着一个神秘精灵。这实际上是早期人类信奉的万物有灵论,也就是学术界所说的原始宗教。太阳公、月亮娘娘、山鬼、水神、龙王、火官、风狮爷、土地公,植物与动物精灵,都有危害或庇护人类的能力,值得人们祈祷、祭祀,这就是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源于人们对神秘事物的无知和畏惧。在历史中,随着知识理性的发展,自然之谜一一解开,自然崇拜就踏上了没落的不归路。

福建保存了众多自然崇拜的遗迹,这是因为福建开化很迟。一般认为,福建最早的居民是闽族,春秋末期,楚怀王灭越国,部分越人溃逃入闽,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闽越族。西汉初期,闽越族建立起一個闽越国。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灭闽越国,将闽越族北迁到江淮一带。至于汉人成规模入闽,是晋以后的事。唐末五代,汉族移民大量增加,成为主体民族,福建人文初启。

古代南方民族十分迷信鬼神。《汉书?地理志》称越人“信巫鬼,重**祀”。西汉的越巫闻名天下,曾把宫廷闹得腥风血雨,称巫蛊之祸。我们缺乏闽越人自然崇拜的具体资料,但是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可知他们把自己看成蛇的后裔,以蛇为图腾符号。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虽说万物有灵,但还是亲疏之分,对于采集渔猎的民族来说,动物崇拜最为发达,而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某种动物,往往被他们当成图腾来崇拜,视为自己的祖先。汉人将自己看成龙的传人,山林之中的古代闽人则把自己看成蛇的后裔。我们至今还能从福建流行的自然崇拜里,找到几种先民图腾崇拜的痕迹,并从其中看出古代福建种族融合的过程。

<!--PAGE 26-->

先说蛇崇拜。福建的蛇王庙,以南平樟湖坂的福庆堂最著名。福庆堂又称连公庙、蛇王庙,坐落在闽江边,祀奉蛇神连公师傅。我原以为蛇王庙主祀一条大蟒蛇,到现场一看,却是三位身穿蟒袍的人神,蛇神已经人格化了。传说,连公师傅是蟒蛇精,在古田修炼成仙,有一年樟湖坂闹瘟疫,乡人向他祈祷,他变成一条大蟒蛇飞上天空,口吐火焰,驱散了瘟疫,人们因此立祠纪念。明人谢在杭的《长溪琐语》记载过此事:“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板(今樟湖坂),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或缠人头,出赛。”可见颇有些来历。今天的樟湖坂人仍然在每年七月初七过蛇王节,大人小孩人手一蛇,紧随蛇神的轿舆出巡。蛇崇拜也影响了樟湖坂的其他民俗,例如元宵游蛇灯。

樟湖是闽江中游重镇,因建水口电站,全镇迁往高处,蛇王庙也于1992年搬迁到了现址。我去的不是时候,看管蛇王庙的人指给我看一个空蛇笼,说蛇都寄存到NP市里养着了,七月初会送回来。倒是蛇王庙的屋顶处处是蛇饰,每个高翘的檐角都探出一条宛转的蛇,正脊盘踞着大蟒蛇,昂首吐信。

蛇王庙对面,隔着空阔的闽江,属于樟湖镇溪口村,有座青蛙神庙。我们开车从水口电站远绕,踏上了一条早已废弃的沙土路,吃尽苦头,两个多小时后赶到溪口,天色已黑。夜幕中望去,蛙神庙位于闽江边一座大池塘中央,三面环水,庙里亮着灯光。同蛇王庙类似,蛙神庙也是上世纪末搬迁重建的,主祀的并非青蛙,而是黑脸蛙神张圣君。相传张圣君是永泰县人,早年以修锄柄为生,人称“张锄柄”,后上闾山学法,救世济民,羽化升天。庙前有座古朴的石雕蛙像,据说为明末清初遗物,给这座简陋的祠庙增添了一点诡异。

在福建古籍里,蛙神崇拜多有记载。清人施鸿保《闽杂记》描述偶然闯入光泽县衙门的一只青蛙神,说是当地民众数千人,以五人为队,鱼贯出入,轮流参拜。他又说,蛙神嗜饮烧酒,又喜欢看戏。樟湖蛙神庙,实为古代闽江流域广泛流行的蛙崇拜残余。如今,每年七月廿一日张圣君生日,溪口村都会举办蛙神出游活动,届时,一种背绿腹白、脑后长有七个黑圆点的青蛙,陪同蛙神一道巡游。

樟湖的蛇崇拜与蛙崇拜,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显然它们来源于早期福建两大民族的图腾崇拜。学者多认为,闽人以蛇为图腾符号。越人是发明了水稻的民族,信奉与农业有关的青蛙神。

继闽人与越人之后,第三个大举迁入福建的主要民族是汉族,各地都有大量的龙王庙彰显其图腾符号,我们早已熟悉,此不赘述。

<!--PAGE 27-->

唐宋以后,福建又迁入第四个重要民族——畲族,带来了犬崇拜。畲族人崇拜狗,是因为他们的始祖盘瓠原来就是高辛皇帝的五色毛犬。我在宁化看过描绘畲族起源的连环画,又称“狗王图”。传说,上古犬戎入侵,高辛皇帝下诏,如能斩杀犬戎番王者,就将三公主许配给他。结果皇帝那条名叫盘瓠的狗夜入敌营,咬下番王的首级,成为驸马,繁衍出畲族。福建的犬崇拜主要流行于畲民中间,他们严禁杀狗,也不吃狗肉。

信仰是奇怪的东西,比血统更坚韧绵长。你看闽族与越族都消失了,他们的图腾崇拜却穿越两千多年保存了下来,被另一个民族继承。那些参加蛇王节耍蛇的樟湖人,没有意识到,是一群遥远的陌生人从万物中为他们挑选了这种动物。他们是信仰的义子。

神族进化:藏起了尾巴的神灵

古代的福建,山深林密,处处猛兽毒虫,沿海则有飓风、海啸之灾,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种情况加深了人们对信仰的依赖。闽越人是万物有灵论者,万物皆神。随后入闽的北方汉人,未能移风易俗,反而迷上了巫觋文化,古木奇石、山精水怪,瘟神厉鬼,有了更多的信众。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末。道光年间,周凯主编的《厦门志?风俗记》还在挖苦闽南人胡乱造神:“吴越好鬼,由来已久……邪怪交作,石狮无言而称爷,大树无故而立祀,木偶漂拾,古柩嘶风,猜神疑仙,一唱百和。酒肉香纸,男妇狂趋。”

闽中怪力乱神,以瘟神崇拜最为发达,其演变过程,也很有意思。

瘟神崇拜属于原始宗教,可归入精灵崇拜或鬼魂崇拜。古人把多种急性传染病通称为瘟疫,并认为瘟疫之起,是因为疫鬼在人体内作祟,治疗的办法是请巫道来驱赶瘟鬼。问题是巫道的本领不让人放心,屡屡失败,人们就认为瘟鬼魔力特别高强,转而改变策略,开始讨好和贿赂瘟鬼,礼敬它到别处去。瘟鬼于是变成了瘟神。

徐晓望先生认为,福州地区流行的瘟神五帝是由五通神演变而来的。五通神在山区是山精木怪的集合,在福州原为水猴、水鸟、蛤蚌、鲈鱼、水蛙五怪,能行灾布病,人们敬之为五帝、五圣。由怪而帝,动物神就进化为人神,只是神像仍然塑造得狰狞可怖。五帝是福州的显赫神灵,1642年春,福州发生瘟疫,迎神活动持续了半年,可见其盛况。近代学者郭白阳说:“福州**祀以五帝为最。”

**祀是一项严厉指控,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邪教,要拆毁祠庙的。儒家历来反对**祀。我们知道,孔子是敬鬼神而远之的,《朱子语类》也有“作州郡,须去**祠”的句子。西汉独尊儒术之后,中原文化逐渐理性化,认为南方鬼神崇拜愚昧落后,遂利用政治和文化权力进行压制和禁毁。依神道设教的观念,北宋朝廷将民间诸神纳入祀典,进行管理,对于有功于国家和地方的正神、善神,通过表彰与敕封的方式,确认它们的正祀地位,例如关公、城隍、妈祖等;凡未编入祀典的鬼神,尤其是南方影响广泛的原始精灵崇拜,如诲**诲盗的五通神、坏人心术的蛊毒、作恶多端的瘟神,都在官方扫****祀的名册之列。

<!--PAGE 28-->

为了逃避官府打击,唐宋以后,福建的自然神纷纷人格化。你想想,理学家看到神台上供着一条老蛇,或者一只青蛙,万众在下面顶礼膜拜,情何以堪!把蛇王、蛙神人格化,赋予人的形象和性格、品德,士大夫就容易接受了。

五通神虽然改为五帝,但因信众广泛,曝光过度,被眼尖的人戳穿底细,地方官府毫不留情镇压。福州孔庙附近福涧街有间五圣庙,因为改名麻王庙,侥幸逃过历史上的劫难,但眼下因为旧城改造,拆毁大半。我去采访时,在门口来回转悠,怎么也没想到这座破木屋就是曾经威名赫赫的五帝庙。一位妇女热心地帮我们开门,一边说:“这里的神很灵的,有人生病就来拜拜,马上就好。”

我没有看到五帝,荒凉的神龛上,只有一位面色红润手持摺扇的银须老人。麻王庙的负责人郭陈辉后来告诉我,那是麻王爷,五帝的总政;五帝的神像已经丢了;传说麻王爷是太医,被皇帝派到福州医治瘟疫,积劳成疾,殁于庙中,成了五帝的总政爷。如此说,麻王爷是一位造福乡里的正神。显然,当时的庙祝只是把麻王爷当成五帝的幌子。

闽南地区的瘟神称为王爷,祭祀活动比福州更隆重。以送瘟神为例,福州地区基本上是纸扎人马船只,送入江海;闽南地区往往使用真船实物,火烧或送入海中。前几年龙海市鸿渐村烧王船,我亲眼看到一艘四五米长的木船,满载纸扎的花花绿绿神灵、仪仗队和生活用品,游神祭拜之后,堆在空地上一把火烧了。

王船造的最好的,还是泉州富美宫,据说长达两三丈,不但有纸扎神灵人役,还有活鸡活羊和柴米油盐,极尽奢华。富美宫曾经送出一百多艘结实的王爷船,顺晋江而下,往往安然漂过海峡,被台湾居民拾到,立庙祭祀。福建的神灵传入台湾,通常以分身和分香的方式,只有王爷崇拜还通过漂流这种独特方式分灵。我见过一个资料,在台湾,以王爷为主祀的宫庙数量排名第一,超过了土地庙与妈祖庙。

我去看富美宫,意外地发现竟是一座很小的宫庙,久被烟熏火燎,祀奉着萧太傅和24位王爷。萧太傅名叫萧望之,黑脸、长须、仪表堂堂,历史上实有其人,是西汉大臣,以正直清廉著称,在这里成了所有王爷的统领。他手下的24位王爷个个都是良善之辈,正气浩然。其实,闽南人并不将王爷当成瘟神,而是当成管理瘟部厉鬼的神灵,与福州的麻王爷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瘟神在闽南也修成正果。也许因为这原因,王爷崇拜最终逃过历代官府的打击,在今天还拥有广大信众。

从五通神庙变成五帝庙、麻王庙,瘟神祠变成王爷府,反映了福建自然崇拜在代表北方文化的政治权力高压下的顽强蜕变。经过一次次改造,自然神摆脱了低贱出身,恶鬼最终演变成正神,越来越接近儒家的价值观。

<!--PAGE 29-->

福州猴王庙的演变最有戏剧性。借助流行文化,猴王完成了从动物神到人格神的转变,并随孙悟空一起立地成佛。没人敢说齐天府是**祀了。

早在唐宋时期,闽中各地就有猴精传说和猴王崇拜,最后汇总为丹霞大圣。据《闽都别记》,丹霞大圣是一只全身红毛的猴精,到处为非作歹,因犯下**妇女的罪过,被临水夫人陈靖姑抓住,阉去**根,安顿于乌石山宿猿洞。丹霞大圣改过自新后,修得法力无边,显圣佑民,“城市乡村皆有齐天府,俗呼猴王庙。”一些学者认为,福州的猴王丹霞大圣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

自从《西游记》流行之后,各地猴王庙按照孙悟空的形象改造丹霞大圣,多祭祀斗战胜佛。福州水部门兜火巷里的齐天府,成佛后的孙悟空正襟危坐,双目圆睁,不改火眼金睛,气势慑人。福州闽安镇齐天府的猴王也是斗战胜佛,道貌岸然,金光灿灿,只是神像塑造得尖嘴猴腮,一副不安分的猢狲模样,两边还写着“花果山”“水帘洞”的字眼。

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福建的猴王崇拜曾经启发了《西游记》,反过来,《西游记》流行后又改变了福建的猴王崇拜。现在,要找到一座与孙悟空无关的丹霞大圣庙已经很不容易。宋元以后,理学改变了福建文化的走向,神族被迫进化,自然神都藏起了自己的尾巴。有时我们简直被他们的前世今生弄糊涂了。

造神时代:闽中区域神诞生记

唐宋时期,汉人成为福建的主体民族,刚刚完成文化整合,其创造力就蓬勃爆发,在信仰领域的表现是大量造神。今天影响较大的一些神灵,究其生活年代,多半处于这个时期。当时人们对福建风气的评价,与秦汉时代人...

<!--PAGE 30-->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