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几个月来,小家伙确实是累的不轻。 放松下来之后,他这睡眠时间可就控制不住了。 一连好几天下来,没有五六个时辰,那是真的叫不醒啊! 铃…… 一阵电话铃狂响后,小家伙是不情不愿的从床上爬了起来。 “这丫的才几点啊!回头小爷我就把你挪到客厅去!” 指着电话,小家伙是好一阵骂骂咧咧。 只是当他接起电话之后,脸色确实瞬间大变。 “父皇,您先别急,儿臣这就进宫。” 电话中,李二的语气中是满满的焦急。 哪怕是临挂电话前,他都是再三叮嘱小家伙,十万火急,千万不要耽搁时间。 贞观五年四月起,关中地区就是滴雨未下。 如今眼看是到了七月,大片大片的水稻开始枯萎。 甚至就连那些旱田,也都开始出现了龟裂的现象。 尤其是今日早朝时,京兆曹运司的一份奏折,几乎是顷刻间让震动了整个朝堂。 渭水河水位一夜间骤降了小半,原本可以通航的两三千吨楼船,如今出了码头就是直接搁浅。 可想而知,渭水河都是这样了,其他那些小河小溪,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 虽然小家伙对此心中早已有数。 但在李二的再三催促下,他的马车还是一路狂奔,直至甘露殿前掀起了一阵烟尘。 “几位!朕只是找你们借粮而已,又不是借了不还!你们也至于如此?!” 小家伙刚刚走进甘露殿,李二的咆哮声已经是迎面而来。 如今整个关中地区,也就是渭水两岸的庄稼还有望保住。 至于那些远离河道水源的地区…… 可以这么说,几乎是连抢救的必要都没有了。 也正是因此,李二陛下也是豁出了脸面,再次将世家召集到了甘露殿,商量借粮事宜。 而这结果也是不难猜测…… 前几天的小家伙可是丝毫面子没给这些世家大族。 本就是窝了一肚子火的几位家主,今天要是能痛痛快快的借粮给李二…… 相信就是他李二自己,都会觉得那是异想天开。 “陛下,您也要体谅一下我等啊!贞观二年蝗灾,贞观三年和贞观四年各地又是水患频发。” “连年灾祸下来,我等世家……那也是苦不堪言!” “而如今,您这一开口就是每家五十万石粮食……陛下,我等的家中,确实是没有这些余粮啊?” 郑世儒的话,说的是情真意切。 但此时他流露出的表情,却是看得李二恨不得一刀直接将其劈成两半。 如今的郑家那是早与李唐皇室撕破了脸面。 而这郑世儒又是将那句连年灾祸四个字,咬的极重。 再配合他那副幸灾乐祸的表情……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分明就是在说,自打你李二登记至今,大唐可有过消停日子?! “陛下,郑家主说的没错啊!我等世家虽有些余粮,但……我世家的族人和佃户们,那也是要过活的。” “尤其是我杨家,这眼看这交出两万万贯大钱和数百万的金银……” “陛下,我杨家实属是有心无力啊!” 除了郑世儒那副嘴脸看得李二七窍生烟之外,这杨家家主同样是一副坐看好戏的表情。 当然,这郑家主最后的那句话,也是大有敲打李二的意思。 你家那小畜生往死里坑我杨家,如今你竟还有脸找我杨家借粮——你想屁吃哪?! 除了这两位之外,其他的几位世家家主也是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架势,任李二的目光多次在他们的脸上扫过,可最终看到的都是一副一副爱莫能助的表情。 “当然,如果陛下能说动太子,不要在揪着之前的那份赌约不放,我杨家倒也不是不能凑些粮食出来。” 片刻过后,可能是见李二脸色越发阴沉。 又可能是这杨家家主觉得时机已到,这才如同突然想到了什么事情一般,拱手开口的同时,那一脸欠揍笑容,看得李二是伸手在腰间,摸了又摸。 “是啊陛下,我等世家虽说有些家业家。可我等的那些族人们……也是需要生计的。” “如果……如果陛下能劝说太子,将那银号的生意算上我等一份……” “相信届时就是我等的族人,救灾时……也会多出一把子力气。” 此时开口的是韦家家主,韦桧。 对于银号的事情,韦家是不可能死心的。 但是让他将家族中的铜币全部存入银号…… 别说是全部了,就是一半,那对于韦家来说,也是全无可能。 “陛下,韦家主说的对啊!韦家也是不求别的,只是想为太子殿下的银号添砖加瓦而已。” 由于借粮的事情是李二在私下里与世家商量,并不属于单独的朝政。 所以此时的甘露殿内,不仅有着世家家主和工户两部官员。 作为韦家的强力外援,韦贵妃竟也破例的出现在了甘露殿内。 当然,她是隔着一成纱帘,坐在偏殿的。贵妃上殿直面大臣,就算他李二怎么开明,那也是绝无可能的。 “说的好听!哼~还添砖加瓦。本宫的房子一向结实的很,韦妃的好意,本宫恐怕也只能是心领了。” 一声冷哼,从甘露殿外传来。 虽然众人是只问其声未见其人,但这声音他们也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来人保准是那小祸害李承乾——无疑。 “诸位家主,大门就在这里,收起你们的心思,可以走了!” 小家伙面带寒霜,衣袖一甩,当即伸手指向了大殿的殿门。 “怎么……请你们离开不行,难道还要让本宫轰你们离开?!” 见一众家主是一点动静没有,小家伙的语气再次冰寒了几分。 “陛下……您……您都看到了吧!来日大唐饿殍满地之时,您可别说我等袖手旁观!” 之前这杨家家主虽然语气嚣张,但言语间却也是有着回旋的余地。 可如今小家伙这般出场。 而且还是如此不留情面……那他姓杨的自然也不可能再有什么好脾气了。 “陛下!若是我等真的离开……还请您想清楚,那早已见了底的常平仓,究竟还能坚持几日。” 早已为银号红了眼的韦家家主,此时的气势更是不弱于杨家。 尤其是那一句早已见了底的常平仓还能坚持几日,无疑如同一记重锤,砸在李二的胸口。 对于常平仓,其实李二心中早就有数。连续四年的灾患下来,大唐绝大多数常平仓早已见底。 甚至有些偏远点的仓房,其内就是连只耗子,都已经见不到了。 而这……也正是今日这些世家底气的来源。 如果你李二不想在史书上留下一笔,贞观五年,关中地区饿殍满地。那就请你好好想想,还要不要再如此惯着你家的那个——大祸害了。 正所谓见者有份,有福同享。 你皇家若是真的要在银号的事上吃起了独食,那就别怪我世家不管你李唐皇室的死活了! 如今的关中地区大约有人口五百万开外,这其中还有无数奴籍人口,不在计算之内。 想让五百多万人挺过这场旱灾,坚持到明年的秋收,少说也要有六七百万的石的粮食打底。 而起就这,那还得饥一顿饱一顿。 而他李二手里还有多少粮食? 十万石还是二十万石?或者是三十万贯? 贞观初年的朝堂,世家几乎是无处不在。 虽然说常平仓具体还有多少粮食可以救灾,世家哪里没有准数。 但是!有一点他们却是再清楚不过,大唐全国所有常平仓的粮食加起来,绝对不会超过百万石这个数字。 “都说完了吗?说完了,诸位!那就请吧!” 面对世家的威胁,李承乾的那小胳膊,依旧是指着甘露殿的大门。 “太子!若要一意孤行……你就不怕惹得天怒人怨?!” 杨家家主此时已经时候彻底失去理智了。 指着小家伙的鼻子,那就是一阵狂吼。 如果此次逼宫不成,他杨家的危机不说是致命的,但也绝对是他这位现任家主承受不起的。 毕竟那是两万万的贯开元通宝和三百万两的黄金。一曲未完的大唐第一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