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不再是仅供宫廷贵胄的奢侈品,更成为行销海内外、赚取巨利的“硬通货”……因为大规模的产出,民间的百姓也能穿的起了。
江西景德镇,昌江两岸,窑火映红了半边天。
这里已非“瓷窑七十二座”的旧貌,而是“万窑齐烧”的壮观景象。
官窑依旧为宫廷烧制精美绝伦的御瓷,但更庞大的民窑体系,才是真正的经济支柱。
大窑主拥有数十座甚至上百座窑炉,雇佣工匠、画师、窑工数万人,从开采高岭土、制坯、上釉、绘画到入窑烧制,工序繁杂,分工明确,自己自发的玩起了流程化……
青花、五彩、粉彩、斗彩……各式瓷器琳琅满目,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通过皇家商号及众多海商,源源不断地装上海船,远销南洋、西洋,乃至遥远的英格兰。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松江府的棉纺织业后来居上,“松江布”以其细密耐用行销天下,无数家庭作坊和大型工场日夜赶工。
因为有了市场,一切都变了。
常州的冶铁、铁器制造……
嘉兴的造纸业……
宜兴的紫砂陶……
金陵的造船业……
各行各业,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态势。
雇佣劳动成为主流,商人资本深度介入生产,追逐利润成为驱动一切的核心动力……
这也导致江南城市人口激增,市镇繁荣,一个以工坊手工业为核心、商业高度发达的早期资本主义经济(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