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上有晴空-第五章 心存善念幸福一生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 心存善念幸福一生(1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刘金强的妹妹刘银丽是刘忠群的大女儿,也是从东方村走出去的一名大学生,刘忠群也非常喜欢这个大女儿,刘银丽从小就特别懂事,特别能干家务活,也特别孝顺,很疼爱母亲,刘银丽无论高中还是大学,学习成绩特别好,哥哥刘金强也特别喜欢她,大学期间非常关系刘银丽,经常鼓励她,开导她,在哥哥的影响下,刘银丽成长很快,在大学一直是学生会干部,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山区支边支教,第二年刘银丽所在的山区小学又去了一位支边教师,他叫李俊平,来自北京,比刘银丽大一岁,自从李俊平来到这个学校后,学校校长李奎高兴极了,他俩都是大学生,什么都会,就这样校长李奎精心安排,学校所有班级的所有文化课、专业课都开了起来,他俩在这个学校一呆就是五年,五年里学校学生收益匪浅,学校师生都非常感激这俩个年轻人,然而这几年里他们俩从友谊的花园里迈进了爱情的大门。

一天大早,方华就被一阵敲门声吵醒,她开门一看,来人是刘银丽。

方华和刘银丽是上大学时的一对闺蜜,毕业后方华留在了这座城市。但是由于各自忙于事业和家庭,两个人除了参加过对方婚礼,过年过节相互打打电话外,已经很久没见面了。此时猛然相见,两人不约而同地扑上前去,仅仅地拥抱在一起。

进屋坐下后,刘银丽问:“怎么不见姐夫?”,“他呀,成天打麻将,这不,又一夜没回来”,“可别是泡小三去了吧?你不怕?”刘银丽调侃道。“他要真是那样的人,我怕也没用。”方华淡淡地一笑,随即转换了话题,“我知道,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么早来找我,你肯定有急事。说吧,要姐姐干什么?”“好姐姐,你还是当年的性格,那我也就不客气了”,于是,刘银丽把女儿出国留学费用不够要借钱的事说了出来。

方华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这些年和丈夫做生意也小有积蓄,见刘银丽有困难,二话没说,问“需要多少?”“还缺二十万”,刘银丽答道,方华从卧室提出一个拉杆旅行箱,从里面拿出两大捆百元钞票,递给刘银丽:“这是明天要去上货的钱,你先拿去吧”,方华连张借条都没让写,就叫刘银丽把钱拿走了。

刘银丽说好在三年后归还,时间转眼就到了,刘银丽却没来。方华并没着急,她想,谁还没有点特殊情况呢?不久,方华遭遇了重创,这一两年她家的生意做的越来越不好,看看实在撑不下去了上个月不得不关了店,正在方华为家里生意烦恼的时候,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苏红闯进她家,说是她的丈夫谢长青已经跟她好了多年,他们的孩子都该上学了,以此逼迫方华与丈夫谢长青离婚 。

这真是晴天霹雳!一气之下,方华把丈夫谢长青和苏红一起告上了法庭,可是,方华家的财产早被丈夫谢长青和苏红提前转移了,甚至连住房都做了手脚,结果虽然方华胜诉,但到头来还是落了个两手空空。

方华受到连续打击,一下子病倒了,就在这时,刘银丽出现了,她是来看望方华的,刘银丽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掏出一张二十万元的存款单,双手捧着递给方华,这让方华大感意外!还有更让方华意外的,这张存款单日期,竟是刘银丽向她借钱的日子!最后还是刘银丽向她说明了一切。原来,刘银丽早就知道了方华丈夫谢长青和苏红的事,开始,她想直接告诉方华,但是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原来刘银丽是怕方华的丈夫谢长青把钱财转移,采用“借钱”的方式,为方华留下了二十万。

方华正是有刘银丽这样的朋友,在净身出户的情况下,才有了这二十万,生活才有着落,否则,方华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后来方华用这二十万开了家超市,漫漫超市生意越来越好,方华又重新振作起来了,经常给刘银丽打电话,表达对刘银丽的感激之情,从此她们成为无话不说、无事不谈的最好朋友。

一个人把自己看得太高,就会被别人看低;一个人把自己看得低一点,就会被别人看高和尊重。故意抬高自己是一种心虚,故意贬低自己也会矫揉造作。平和的神情、真诚的态度和不在意别人眼中是否贵贱的肚量,是祥和生活的保证。

一个人,一颗心,一生等待。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一个人,一条路,一生孤单。哭的时候没人哄,学会了坚强;怕的时候没人陪,学会了勇敢;烦的时候没人问,学会了承受;累的时候没依靠,学会了自立。方华超市开业以后人手不够就贴海报招聘店员。过了几天,来了一个年轻男子胡振勇,问方华一个月要用多少钱请他来帮忙,方华笑着说:“我这小超市生意,哪里付得出月薪,当然是看你的努力,一天能卖多少货,收到的钱就给你十分之一,每天领现。”

胡振勇听了,上下打量眼前这个超市,就板着脸说不行,这太没保障了,说完掉头就走。

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位小伙子李小非,问方华薪水怎么算,方华又把领日薪的话说了一遍,这位小伙子李小非听了也想了一下,又问:“日领月领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这超市一个月收入大概多少啊?”方华说水果生意有淡季和旺季,好的话可收五万多元,不好的话可能只有一万多元。李小非听了破口大骂,说这种生意做一辈子也得不到荣华富贵,只有笨蛋才会来,同样的,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位小男孩吴迪,问方华薪水怎么算,方华同样是说领日薪,小男孩吴迪听了就笑了笑,对方华说,可不可以在节日和周末时,把日薪的抽成比例调高,领当日收入的十分之二,如果当天收入超过一万元,就领十分之三,如何?

方华哈哈大笑摸着小男孩吴迪的头说:“你真聪明,还知道节日和周末的生意比较好,就按照你所说的去做吧!不过,就算是节日或周末,营业收入要超过一万元,可不容易啊!”就这样,小男孩吴迪首先从超市的水果做起,用清水把超市水果都洗一遍,然后每天不停地变换水果的位置,节日或周末时,就贴出几张海报,写着消费满一千元就送一百元的水果,任凭顾客挑选。想不到第一个月,小男孩就领到了三万元以上的薪水,等于平均日薪一千元以上。

方华虽然付出了不少薪水给吴迪,看小男孩吴迪跑进跑出为她赚进比以前更多的钞票,她也乐得每天坐在摇椅上摇。

几年后,小男孩吴迪赚了很多钱,就跟方华商量入股的事,各占超市二分之一股份,方华看到吴迪很聪明,很会做买卖,吴迪心很善良,懂感恩,有帮她的意思,方华很快就同意了俩人和股经营超市,经过吴迪的巧思,设计出很多促销方案,生意比以前越来越好,利润当然也越来越高,于是他们立刻开了第二家店,过了几年又开第三家店,等到小男孩吴迪长大成人时,他已经成为千万富翁,当然方华也不亚于吴迪,成为当地拥有千万富翁的富婆,不到三十岁吴迪就拥有了荣华富贵。

方华富裕以后,又找了老公,生活很甜蜜,就和老公商量把父母接到她家,和她们一起生活,没过几年父亲生病走了,又过了几年,母亲也走了,方华陷入无限悲痛之中,为了纪念母

亲,她写了一篇文章,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哭了,文章是这样写的:

父亲去世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武汉跟着我生活,我是她最小的女儿。这一年,母亲八十岁,我五十岁。八十岁的母亲瘦瘦的,原本只有一米五的身高,被岁月又缩减了几厘米,看起来更加瘦小,面容却仍然光洁,不见太多沧桑的痕迹,头发亦未全白,些许黑发倔强地生长着。

我们借了一辆车回去接她,她早把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收拾妥当,整理好了自己的行李。那些行李中有两袋面,是她用家里的麦子专门为我们磨的,这种面有麦香。但那天,那两袋面我决定不带了,因为车的后备箱太小,我们要带的东西太多。母亲却坚持把面带着,她说一定要带。

她这样说的时候,我忽然愣了一下,看着她,便想明白了什么,示意先生把面搬到里屋,我伸手在外面试探着去摸。果然,在底部,软软的面里有一小团硬硬的东西。如果我没猜错,里面是母亲要给我们的钱。

把钱放在粮食里,是母亲很多年的秘密。十几年前,我刚刚结婚,在武汉租了很小的房子住,正是生活最拮据的时候,那时,我最想要的不是房子,不是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只是一个像样的衣柜。就是那年冬天,母亲托人捎来半袋小米。后来先生将小米倒入米桶时,发现里面藏着五百块钱,还有一张小字条:给华买个衣柜。出嫁时,母亲给我的嫁妆中已有买衣柜的钱。后来她知道我将这笔钱挪做他用,便又补了过来。那天晚上,我拿着十元一张厚厚的一沓钱,哭了。

那些年,母亲就是一次次把她节省下来的钱放在粮食里,让人带给我,在我出嫁多年后,仍贴补着我的生活。但那些钱,她是如何从那几亩田里攒出来的,我们都不得而知。这一次,即使她随我同行,也还是将钱放到了面袋里,在她看来,那是最安全的。

面被带回来后,我把钱取出来交还母亲,母亲说,这是我给童童买车用的。童童是她的外孙女,这段时间他一直想要辆赛车,因为贵,我没有给她买,上次回老家,她可能是说给母亲听了,母亲便记下这件事。二千块钱,是她几亩地里一年的收成吧,我们都不舍得,但她舍得。

记忆中,母亲一直是个舍得的人,对我们,对亲戚,对左邻右舍,爱舍得付出,东西舍得给,钱舍得借,力气也舍得花。有时不知道她一个瘦小的农村妇人,为什么会这样舍得。母亲住下来,每天清晨,她早早起来做饭,小米粥、小包子、鸡蛋饼……变着花样儿。中午下班我们再也不用急赶着去买菜,所有家务母亲全部包揽。阳台上还新添了两盆绿莹莹的蒜苗,有了母亲的家,多了种说不出的安逸。母亲带来的两袋面,一袋倒入桶里,另外一袋被先生放到了阳台上。过了几天,我却发现阳台地板上的那袋面被移到了高处的平台上晾晒。先生是个粗心的人,应该不会是他放的,我疑惑地问母亲,她说,啊,我放上去的,晒晒,别坏了。我一听就跟她急了,那平台,一米多高,那袋面,六七十斤,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不足九十斤的母亲,竟然自己把它搬了上去。我冲她大喊,你怎么弄上去的?那么沉,闪着腰怎么办?砸着你怎么办?出点儿什么事怎么办,一连串地凶她。她却只是笑,围着围裙站在那里,等我发完脾气,小声说,这不没事吗?有事就晚了!我还是后怕,但更多的是心疼。直到母亲向我保证,以后不再干任何重活,我才慢慢消了气。

母亲来后不久,有天对先生说,星期天你喊你那些同学回家来吃饭吧,我都来了大半个月了,没见他们来过呢。先生是在武汉读的大学,这里的同学的确很多,关系也都不错,起初还会在各家之间串门,但现在,大家都已习惯了在饭店里聚会。城市生活就是这样繁华而淡漠,不是非常亲近的,一般不会在家里待客了。我便替先生解释,妈,他们经常在外面聚呢。母亲摇头,外面哪儿有家里好,外面饭菜贵不说,也不卫生。再说了,哪儿怎么好也不如家,来家才显得亲。然后,母亲态度坚决地让先生在周末把同学们带回家来聚一聚。我们拗不过她,答应了。

先生分别给同学中几个关系最亲近的老乡打了电话,邀请他们周末来我们家。周末一整天,母亲都在厨房忙碌。下午,先生的同学陆续过来了,象征性地提了些礼品。我将母亲做好的饭菜一一端出,那几个事业有成、几乎天天在饭店应酬的男人,立刻被几盘小菜和几样面食小点吸引过去。其中一个忍不住伸手捏起一个菜饺,喃喃说,小时候最爱吃母亲做的菜饺,很多年没吃过了。母亲便把整盘菜饺端到他面前,说,喜欢就多吃,以后常来家里吃,我给你们做。那个男人点着头,眼圈忽然就红了,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他也已经很久没回过家乡了。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