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总会有回报。人这一辈子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即使家世不好,一样可以高贵,对于出身寒门的年轻人来说,有一条路,是通往高贵最低的门槛,这条路,无论贫富贵贱,公平地摆在你面前,那就是:读书。爱读书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有思想的人,因为读书能使人变得睿智与坦荡,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读书能使人修德养性、智慧无穷、目光远大、美化心灵。人生在世,吃山珍海味是一种享受,读一些震聋发馈的书更是一种享受,前者只能饱一时的口福,后者会让您终生受益。多读书,自然胸中有丘壑,可以开阔眼界,拓宽视野,沉淀思想,提升涵养和气质,让灵魂充满香气,从里往外改变你的心性和气质。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爱读书的人都懂得:人生有风有雨,书是能遮风挡雨的伞;人生有险滩有暗礁,书便是明亮的灯塔;人生有山穷水尽时,书中有柳暗花明处;人生会失去很好的朋友和恋人,书却永远忠诚如一。爱读书的人不仅聪明而且智慧,聪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真正的耳聪是能听到心声,真正的目明是能透视心灵,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透,不等于看开。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美国80年代出了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很出名,原因是,前苏联不到1999年就自动解体了,兑现了美国对前苏联的战略。这是美国人用中国智慧击败对手的经典案例。
在德国,老人摔倒一定会有人来帮忙,遇到残疾人时,会有人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遇到困难时,也一定会有来自陌生人的温暖。在德国你会发现,在机场候机、在地铁上,玩手机的德国人很少,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手里经常拿着本书看,还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大书。就算是五六岁的孩子,通常手里也会拿着绘本,安安静静地阅读。德国人很少看电子书,电子书的占有率至今仍然很低。他们的书店里和家里都有大量的印刷书籍,给孩子看的书更是品种丰富。德国也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在柏林,每平均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而这么密集的书店里却永远不缺读者。
一个国家的繁荣,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在哪里付出就在哪里有回报。因此,把你的时间安排好,不去做那些无聊的事,多读几本好书吧!
刘银丽支边支教结束回到北京后,写了一
篇回忆录,感动无数人,这篇回忆录,被评为当年最佳小小说。
回忆录是这样写的:我从北京出发到我支教地方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 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约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拚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 篓核桃。她好不容易地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着感激的笑容, 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束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才叫她出来卖核桃。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卖完核桃赶回来还要走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走出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除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 笑, 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的呢!”我身边一位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的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