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5日的《环球时报》第15版有篇题为“官员价值体系亏空,钱房就来填补”的社评。该篇社论以貌似公允的说法,提出了一个解决廉政问题的荒谬方案:提高“官员”的社会地位。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由贫变富以及由富变强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体系的亏空与混乱,是一个时代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该文单独提出“官员”价值体系的亏空,以此给出“钱房就来填补”的解释,并就此论证提高“官员”的社会地位的合理性,实在站不住脚。
原文如下:“官员的合法利益途径似乎只有一级一级升官,而到了一定位置升不上去者在每一个层级都是大多数。什么是升不上去人的骄傲,如何让他们最终带着这种骄傲离开公职,这也是价值建设需要破解的问题之一。
这种骄傲肯定不能是现金,但它也不能是虚的,它应是社会对官员所做贡献的真实尊重……”。
本文作者认为,该篇社论有两个致命的错误,使其从“价值体系亏空”这个正确的前提出发,却得出了一个荒谬的方案。
一、第一个根本性错误:混淆了“官员”社会地位与价值体系亏空的因果关系。
首先,我国的现实状况,“官员”的社会地位,不是太低而是太高。按照马尔萨斯的五级需要来划分,“官员”,特别是有了一定层级的“官员”,不论升不升得上去,前三级需要的满足相对于社会其他阶层来说,都是比较容易的。这从“当官”在我国社会成员做职业选择时的强大吸引力就可以判断出
来。成为“官员”本身就是骄傲。
但是,我国的现实状况,除了非正常原因,“官员”改行的可能很低,一旦“当官”,基本可以干到退休。身为“官员”的骄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耗,只有“升官”才能再次强化。
其次,所谓“社会对官员所做的贡献的真实尊重”,也就是社会认同需要的满足,并不能由社会主动给予某一特定行为主体,而是社会对某一特定行为主体具体行为的被动反应。简单的说,就是“想让别人说你好,首先你要做得好”。
但是从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官员”做为一个整体社会阶层,以其得到的更高会地位,却缺乏有说服力的、符合社会发展价值体系更高标准要求的行为来判断,想要获得社会认同,显然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