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的东西,为什么很多写手都明白,却无法达到烽火的境界?
咱就说说我眼中烽火的独特之处。
首先就是认真,你可以骂烽火死太监没jj,但是你不能说他不认真。首先要在小说中充实大量的各种细节,需要极大的阅读量,阅读深度不用精,范围却一定要广。甚至于有些东西要写好,还必须兼顾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这更是非常耗费精力的事情。作为一个写手,还得对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保持灵敏的触觉。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现在在写一本奇幻,为了给书中重要的人物取一些放在东西方文化里都不违和的名字,特意找了很多西方人名翻译按照首字母一个一个找。半年前咱想写一本狙击手的小说,在百度文库和枪炮世界下了几百m的武器资料和狙击手训练手册什么的。那时咱每天都要看几十万字的资料,羞涩的少年到现在都没敢动笔。。。。。。
所以像烽火这样的作者,不管喜不喜欢,你得承认他的认真。
其次就是文字的功底和写作技巧。在这里我就谨慎使用文笔和文采这样的字眼了,在网文中这两个词争议颇多。现在的网文读者,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信息,养成了高速阅读的习惯。如果一段文字让读者觉得读起来不舒服,往往就会一目十行。烽火的文字则是网文中非常成熟的了,简洁流畅,不会因为过度追求修辞而影响阅读感觉,很多对话都不用一板一眼的方式表达而是顺畅地带过,不容易产生停顿和断裂。因此我觉得,烽火的文字风格是顺应网文发展潮流的。
再说说烽火小说中的技巧。
人物塑造的技巧。烽火描写人物很有一套,善于用一些细节突出角色的特点。
咱随便摘一段:“长有一张娃娃脸的讲师罗鹤相貌很年轻,进入上外才两年不到的时间,年轻到走在上外校园与普通大学生一般无二,但他却是货真价实的北京外国语博士生,讲课漏*点昂扬,旁征博引,一口流利的俄语,一次登上讲坛,便是朗诵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抑扬顿挫,让台下一大帮美眉惊为天人,尖叫连连,当时沐红鲤就坐在一排,那恰好也是她一次上罗鹤的课,她对这位绯闻不断的男老师没什么感觉,清清楚楚划出一条界线。
罗鹤在有沐红鲤出现的课堂上总能够迸格外的热情,望向沐红鲤的眼神也含蓄中孕育着掩饰巧妙的炙热,他在学院办公室里旁敲侧击过俄语系红人沐红鲤的背景,北京人,父母都是外交部官员,家族成员也多半献身与外交事业,虽并不显赫,却是当之无愧的传统书香门,罗鹤认为沐红鲤就是她生命里的真命天女,可他并不是愣头青,知道循序渐进,在确定沐红鲤周围并没有值得重视的竞争者后,愈镇定从容,今天他心情不错,基本上能够在沐红鲤面前表现深厚俄语功底的日子里,罗鹤都有一种满足感,唯一的瑕疵恐怕就是他看到教室后排有一张陌生脸孔,罗鹤敏锐察觉那个男学生眼光时不时会瞥向沐红鲤那个方向,罗鹤一时间确定又是一个不自量力的追求者,对待这一类苍蝇,他有不失风度的方式让他们知难而退。”
看看其中的关键词,着墨不多而一个颇有心机气度的青年才俊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这就把一些小说里一见女人就变n……猪哥的反派甩出几十条街了。烽火喜欢把笔下的人物用一种展示的方式勾勒出来,展示其行为中能突出个性和特点的东西。
如《癞蛤蟆》中写陈红熊,前边写他在纳兰的饭馆低调随性,然后截取他在父亲和母亲前不同的表现写他的心机和城府。用蒙太奇手法截取有代表性的画面,拼凑在一起就是一个复杂生动的角色。
当然了,所有的配角都是给主角装逼用的,配角越强大,主角将其踹倒带来的快感就越强。配角的使命就是被捧得高高的,然后被主角狠狠踩烂。
这里我着重提一下所谓“反**”手法。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出场时拿着毛笔严肃地沾墨似乎很正经的样子,然后镜头一转却发现原来他接下来做的事情是刷鸡翅膀。这种使事情的发展与读者/观众的心理预期产生巨大落差的手法就是反**。而我喜欢把这个概念展开来用,反**的核心就是矛盾,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以大量使用这种手法塑造一些小**或者爽点。用这种手法也特别适合塑造一些非常个性独特的人物。
先写一个穿着一身地摊货出来得瑟的小青年,然后突然爆料丫是个超级某某二代;写一个在街头报亭买报纸看的普通大叔,然后突然来一溜名牌车队,然后某某大人物过来毕恭毕敬说大爷您久等了。诸如此类的小装逼点,小爽点,烽火书里有很多。这种手法用来写小爽点最大的好处就是简单,好用,凑字数非常给力。当然用来写**也是非常好用的,老猫的《庆余年》里庆帝突然展现大宗师实力的情节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撒下一些伏笔,甚至可以对读者进行一些反向的心理诱导,然后突然摊牌,读者就会被巨大的心理落差一震:坑爹啊,原来是这样!<!--PAGE 5-->
<!--PAGE 5-->
至于人物塑造,如古龙笔下捏着绣花针的虬髯大汉,金庸笔下那个出场时温柔秀美的东方不败之类的。。。。。。很多咱就不举例了。
最后说一下烽火收尾的文字技巧。烽火的小说很多章节最后都会有一两句的点睛和留白,这也算是小说的传统技巧了,在烟男的书里也经常看到。我不知道这该叫什么,姑且称之为太史公笔法。这种太史公式的笔法,就如画中的留白,绕梁的余音,作者可以用来总结点睛,也可以用来抒情感叹,抑或强化前文的氛围和感情,甚至可以成为伏笔。这样的收尾,能让文意得到延伸,会让小说更具味道,更有气象。
就烽火的《癞蛤蟆》,摘几句为例:
不见血的刀子,才痛。
好一枚悲凉的虎人啊。
他喜不喜欢她,她不知道。可她喜欢上他,她知道。
他说,好,那时候你站在原地等我。
虎豹之子,虽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气。
虎人不再悲凉,马尾辫不再艰苦。
双双一骑绝尘。
起惊雷。
烟男的书懒得去翻了,记得亵渎里一句:
可风月又是为了什么?
这个时代,骷髅也疯狂。
好吧,看看想表达的东西大都写了,咱午饭都没吃熬着写完的,也懒得纠错了。其实咱就是想说,看这妥妥的苦劳,能不能给咱个精华。看那么多人要证道,好萌的。
嗯,以后咱有时间再写一些烟男老猫等等的分析什么的,反正说话不会怀孕又不用负责。以上言论咱概不负责,不自卫不反击不搞基。有谁特别想看哪个作者的也可以约稿哟!
来一句总结吧,装逼不学大总管,疾书百万也枉然。<!--PAGE 6-->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