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过年了,这是一个雪花飞舞,润物无声的节气。
春节来临,气象一新。虽然人们还照样穷困,战后的一切还在兴建之初,可解放了的城镇群情振奋,百姓们从腊月中旬开始准备,不顾大雪纷飞,把街市忙乎得花团锦簇,一派新气象。
大年三十响起了阵阵锣鼓鞭炮,门前已经有踩高跷,走花船,舞龙灯的。
东门十字街口,李家豆腐店尽显风光。
门前灯笼高挂,周围埋上了竹竿,四周用红绳连接起来,屋门前中央还建了一个大棚,棚子四面立着四根高杆,每面都挂着一串自制的五星红旗。风中,红绸小旗迎风飘动,飒飒作响。
李家这番景象出自葛春江之手。
翠姑和贞香的执意邀请,让葛春江带着儿子箫晓妻子桂娟来团年,吃年饭。今天一大早,春江带着一群孩子在大门口放鞭炮,吃罢早饭又领着他们逛街市,看龙灯。
贞香忙过午饭又将要准备晚上的团年饭了。准备年夜饭前,她手提盖有布幔的竹篮匆匆出门,匆匆消失在巷子尽头。
她疾步走着,走过巷子,出了东门,穿过一片竹林,近乎小跑地来到东门郊外那银装素裹的寒庙前。
她对着冰冷的手哈气,跺去脚上的积雪。雪停了,大地皑皑白雪,茫茫一片。她站在大树下习惯的叫了一声。
“水枝,吃饭了!”
其实,这庙里根本就没有水枝的人影。贞香清脆的叫声好像是在这荒野城郊给自己壮胆。
她走进庙门,把篮子放在庙门一角。
这是一座小庙,里面供着土地爷,从前大概香火旺盛,但是现在很冷清。土地爷的牌位像一个光杆司令突兀地立在神龛里,牌位上满是灰尘。庙的墙壁上还挂着“有求必应”的一块木匾,匾破了一角。神龛前有一张缺腿的供桌,桌上有个香炉,里面却没有香火。
贞香从篮子里拿出三支香和一盒火柴,插上香,点上火,双手合十,对着牌位作了一个揖,微眯双眼虔诚地念叨。
“土地爷,多谢您让水枝在这儿栖身,您老大慈大悲,保佑她无病无灾……多谢了!”
她把篮子里的食物取出来,摆放在供桌上。这是两大块烘烤的锅盔和一个铝盒装着的冒着热气的豆腐青菜汤。
就在她的祈祷之时,水枝姗姗来迟。
远远望去,水枝的怀里抱着个布娃娃,那是贞香给她做的。贞香用蓝白相间的布和旧棉絮缝制了一个有头有脸四肢健全的大布娃娃,替换了过去那一堆破棉絮。这娃娃上身还穿着一件小褂,咋一看很像婴儿时的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