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位于黄山脚下,皖赣铁路穿越齐云山脚。WWw。QuANbEn-XiAoShUo。COm距黄山市西33公里,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故名齐云山。它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白岳者,齐云山也。1981年列为省重点保护单位,1994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齐云山海拔高度仅585米,用“插天”来形容其高虽有些夸大,但有36奇峰、72怪岩、24飞涧,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白岳的特点是峰峦怪谲,且多为圆锥体,远远望去,一个个面目各异的圆丘,自成一格。齐云山呈丹霞地貌,几百处景点组成了一片奇石巧布,岩洞藏幽,天开神秀,灿若红霞的自然美景。齐云山碑铭石刻星罗棋布,几乎峰峰有题词、洞洞有铭刻,紫霄崖下的《紫霄宫玄帝碑铭》为明代才子唐寅撰、戴炼书,碑高7.34米,宽1.40米,为江南罕见。数以千计碑碣石刻,其清丽的词句,遒劲的书法,匠心的镌刻,构成了壮观的艺术珍品长廊,使齐云山成为览景访古的圣地。清乾隆帝巡游江南时曾赞誉齐云山是“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至明,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故成为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齐云山道教
无双胜境
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与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又有“江南小武当”之称。山上道观参差,宫庙相映,钟鼓磬鸣,岚烟缥缈。
齐云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道教活动丰富多彩,独树一帜。据史料记载,早在唐元和四年香火日盛,随后宫殿院房、亭台楼阁次第落成,香客曾一度日达三千以上,从而跻身于道教名山之列。
齐云山的道教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如今,有正常的宗教仪式活动,可供游客参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道场表演,再现了道教的文化习俗,表明其历史渊源,给人以人生和生活的启迪,其宣扬的平等、宽容精神,祈求和平、扶贫济困的人道思想和返朴归真、勤俭抑奢、知足守道的生活准则,对现代人大有俾益。
齐云山胜景
洞天福地
游客下索道后就进入景区大门――望仙亭,出亭后走过桃花涧即到洞天福地,此景颇为壮观,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摩崖石刻。据传,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是祭祀关公的地方;而寿字岩的寿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这个巨大的“寿”字,直径达到230厘米。走过寿字崖,便见一个宽敞的石洞,游人可以通过,纯属天工所造,为“崖下窟窿”,称之为一天门,门摩崖石刻和碑铭,数目很多,琳琅满目,为“白岳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