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古代篇 茶之道 (详介)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古代篇 茶之道 (详介)(1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茶道,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现在所谓的日本茶道,公认为形成于15世纪下半叶,日本室町幕府后期。wWW,qUAnbEn-xIaosHuo,cOM而日本人喝茶的历史,则可追溯到8世纪,时值平安时代,日本与唐帝国的交流正搞的火热,日本的饮茶活动与其当时全面仿效的‘唐风‘一样,完全是从大唐剽来的,815年,著名的空海和尚留下了日人饮茶的最早文字记录。

中国唐朝,出现了陆羽的《茶经》,这部茶文化的经典著作,极大的促进了日本从单纯的饮茶到茶文化的形成。810-824年,‘弘仁茶风‘是日本第一个茶文化高峰,此时的日本饮茶,从内容到形式完全照抄唐朝,而且只在宫廷和高级僧侣中流行。

12世纪,日本僧侣荣西从五台山带回了中国宋代‘末式冲茶法‘的诀窍,他献给当时镰仓幕府二代将军源实朝的《吃茶养生记》,带动了日本第二个茶文化高峰,该书极力鼓吹茶的药物作用,此后日本人视茶为包治百病的神药,而贫苦的百姓无钱买药治病,寺院僧侣就以茶为药进行救助,寺院茶的出现,奠定了茶向民间普及的基础。

14世纪,足利尊氏建立了新的武家政权——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时候,平灭国内政敌,达到极盛。足利义满,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那个小心眼、爱耍小聪明的将军,在历史上却是文治武功一流的名政治家。从文化上讲,他的治世,被称为‘北山文化‘,在这个时期,日本茶文化也与当时奢侈、华丽、虚荣的武士阶级生活相适应,由寺院茶演变成极度追求娱乐性的豪华的斗茶,这种以斗茶游戏为中心,辅之以大玩大闹大吃大喝的疯狂party,是武士们消耗热情,展示财富,另兼扩大交际的重要活动。令人苦笑不得的是,这种暴发户式的靡奢的日式斗茶的前身,却是极为恬淡高雅闲适的宋代文人斗茶。

喧嚣终于要归于沉寂。室町后期,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治下,伴随着武家文化进入沉淀提炼的成熟期,茶事活动的内容也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

说起义政这个人,在军政上可以算是无能,由于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不定,直接引发了将日本分裂为东西两大势力的大动乱——‘应仁、文明之乱‘,战乱持续了10年,瓦解了室町政权的统治力,熟悉日本战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就是战国时代的开端。

然而,与中国历史上的某些帝王相似,义政虽然是平庸的统治者,却是高水平的文化人,这一点上,他倒可以与祖宗义满比一比。他在京都的东山建立了庞大的建筑群,以其中的著名建筑银阁寺为中心,展开了日本中世文化之代表的‘东山文化‘。茶事,在东山文化中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反斗茶的娱乐性质,东山时期的茶文化是宗教式的书院茶,这是一种封闭的茶文化。可以说,茶道的雏形和主要要素此时已经完全具备了。

到书院茶为止,日本的茶文化历经700年的变迁,虽然形式和内容几经剧变,但始终仍然只是皇室、公卿、上层武士和僧侣中流行的一种高级文化活动,在这样狭窄的基础上,是不能产生真正有生命力的‘道‘的,这是重视阶级观念的日本民族性的局限所在。

粉碎一切秩序、阶层、世俗观念的战国乱世,为茶的民间化、民族化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非常幸运的是,茶文化抓住了这个契机,从而迎来了其关键性的飞跃……

茶道的形成

室町末期,相对于上面各种由皇室、贵族、武士、僧侣、富人垄断的主流的茶活动,由平民百姓组织的饮茶会‘云脚茶会‘也开始出现,在这些初期的平民茶会中,奈良的‘淋汗茶会‘是非常著名的,它采取的草庐式建筑后来成为茶道建筑的典范。

奈良流的代表人物,村田珠光,被后世称为茶道的‘开山之祖‘。生于奈良,幼年在净土宗寺院出家,因为违反寺规被轰了出来,此时,日本禅宗的重要人物,大名鼎鼎的‘聪明的一休‘——‘疯僧‘一休宗纯,正在京都的大德寺挂单,珠光闻名前去拜师参禅,这是茶道形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珠光经过修行,得到禅之教外别传,一休给他的印可证书是件国宝级的文物——圆悟克勤的墨迹,啥,圆悟是谁?乃是中土大宋年间一位了不起的禅僧,他的名著《碧岩录》是禅宗的重要典籍。他的手迹是怎么流失到日本人那里的,真该追究当时文物管理部门和海关的责任。而一休哥居然拿这个送人,也真够不同凡响。

珠光身为柰良茶会的名人,从一休那里吸取了禅宗的精华后,立刻开始用禅来改造自己的茶事活动,他将圆悟克勤的墨迹必恭必敬的挂在茶室壁龛中,那是茶室最为显著的位置,每个来参加茶事的客人都要先向圆悟的手迹行礼。从此这副墨迹不仅是禅门重宝,而且也成为茶道至高的圣物。它是珠光将禅宗与茶道相结合的见证。茶与禅的结合,是茶道形成的一大关键,从此,茶事活动有了深邃的思想内涵。珠光以后的历代茶人,几乎都参禅,而茶道也被认为是‘在家禅‘的一种,有‘茶禅一味‘之说。

珠光开创的‘草庵茶‘乃是后世茶道的出发点。在他的晚年,经将军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的介绍,成为将军义政的茶道师范,在充分了解了东山‘书院茶‘并有机会接触到义政搜集的大量艺术文物珍品后,他的茶道思想有了进一步的飞跃,平民奈良流‘草庵茶‘与贵族‘书院茶‘的结合,完成了由茶文化到茶道升华的最为重要的一步。

茶的民间化、茶与禅的结合、贵族茶与民间茶的结合,是茶道形成的三大关键性工作,通过村田珠光的一生实践,机缘巧合的得以完成,这不能不说是茶道的幸运。

茶人列传

名对手——利休与秀吉

这两个人,前者是日本第一的大艺术家,后者是日本第一的传奇领袖,也是日本茶道发展中起过至关重要作用的两个人,同时,又是有着悲剧宿命的名对手……

战国‘下克上‘的乱世,统治秩序瓦解,带来了市民文化的极大繁荣。界、博多这些大的商业町空前发达,两地商人垄断‘南蛮贸易‘,聚集了巨大的财富。茶道自珠光以后,成为了市民阶层的时尚,南蛮货物的涌入,又为茶道具、茶饮食的丰富提供了新的源泉。另一方面,终日征战,不知有没有明日的武士们,也希望在融合了禅宗无常观的茶道中寻求精神寄托,在宁静的茶室里获得暂时的平静,抛开生死的烦恼,茶道从而成为武士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茶道已经成为了全民化的文化活动,诞生划时代伟大茶人的时机成熟了。

千利休,当时就心中立下志向,有朝一日一定要让这老家伙好看,比如让他当众剖腹……

千利休出身于商人家庭,幼年开始学习茶道,18岁拜武野绍鸥为师。绍鸥是珠光的再传弟子,茶道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茶匠。珠光茶道的内容和形式仍然有中国茶的明显印记,禅宗思想来自于中国,茶道具也以中国的古物。茶道的许多内容,都是由珠光开创,并由绍鸥加以完善的。然而,绍鸥最重要的贡献,还是他对大弟子利休的培养,利休正是站在绍鸥的肩膀上,完成了对茶道的全面革新。

1555年绍鸥去世后,利休已经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茶人,天正二年。与权力者结合,这是利休生命中的一大转折。

信长把茶道视为政治上的工具,用以对外宣示织田政权的威严,对内笼络重臣之心。开茶会的资格是他赐予臣下的一个极大的荣耀。羽柴秀吉,此时作为信长的重臣,也拥有这一资格,并在利休之下学习茶道,这是两人最初的接触。

天正十年,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行将实现一统日本的梦想的信长,在本能寺的熊熊烈火中消失了,秀吉以迅雷之势回军击败谋逆者明智光秀,接着又击败织田家内部的各势力,成为信长的继承者,他用了8年的时间完成了日本的统一。战国结束了,秀吉的治世开始,利休顺理成章的又做了秀吉的茶头。两人从此开始了差不多10年的合作与争斗,这10年,是茶道史上极其绚丽的一页。

如同《太合立志传》中所表现的那样,秀吉出身贫贱,传奇性的成为天下的统治者,在讲究名门渊源的日本古代,这是仅有的奇迹。秀吉统治的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几乎完全依靠他个人的超凡能力。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正统化,秀吉伤透了脑筋。茶道在他看来,既是癖好,又是安抚天下的极好工具,同时也可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虚荣。

因此,秀吉非常需要通过利休这位天下闻名的茶人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对茶事活动的热衷到了痴迷的地步,而他那天才的想象力,也在这方面有不少的发挥。天正十三年,可谓价值连城。此次茶会,是利休一生级别最高的一次茶会,他也被天皇赐予‘利休‘的法号,在这之前,他一直被世人称为千宗易。

两年以后一只、水瓶一个、饮料一种,即可参加。没有茶,拿米粉糊代替也无妨。不必担心没有茶室,只需在松林中铺两三张榻榻米即可,没有榻榻米,用一般草席也可以,可以自由选择茶席的位置。除日本人外,爱好茶道的中国人也可出席。无论何人,只要光临秀吉的茶席的,均可以喝到秀吉亲自点的茶。这篇文告一出,应者云集,在茶会当天,茶席一个接一个,达到800之多。秀吉更是摆出了他曾经在天皇和明朝使节面前炫耀过的黄金茶室。完全用黄金为材料建造茶室,恐怕只有像秀吉这样的天才、怪才加心理扭曲的变态才会想的出来。

北野大茶会是茶道空前的盛典,可以看出当时茶风的昌盛,而这次盛会对于茶道普及的推动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不管秀吉热衷茶道的动机如何,他对日本茶道发展的重大贡献不容抹杀。

利休侍奉秀吉的10年,是他茶道境界不断提升,艺术才华充分展现的黄金时期。他对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由于茶道本身就是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诸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因此,利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的本身,扩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人们把利休喜爱的、体现了他的审美观的东西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样的例子就有‘利休栅栏‘、‘利休色‘、‘利休豆馅‘、‘利休馒头‘、‘利休牡丹‘、‘利休豆腐‘、‘利休头巾‘、‘利休木屐‘、‘利休扇子‘、‘利休缎子‘等等许多,可以说,在整部日本的历史上,迄今为止,对其民族文化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利休莫属。茶道从珠光开始有了‘道‘的地位,而在利休之后,更逐渐成为了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利休,不愧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利休的茶道思想,继承珠光、绍鸥的衣钵,继续追求着‘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荆 璧莱晌 艘恢中扌校 魏挝镏噬系挠 疃疾荒艽嬖谠诓枋抑 小V骺驮诩 木嗬氪傧ザ 婷病⒍ 骺梢岳 ≡诙苑降哪院@铮 佣 锏揭孕拇 模 男南嘤车木辰纭?br/>

利休将茶道回归到了淡泊自然的最初。他留下的一句话成为后世茶人的至理名言:‘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温暖,炭要放得适当,利于烧水,茶要点得可口,这就是茶道的秘诀。‘利休心中丝毫不存在既有的规矩与陈念,从心所欲的不断创造出新的茶趣。与当时争相追求名贵茶道具的世风相反,他把日常生活用具随手用来作为茶具,用日本常见的竹器来替代高贵的金属器皿,终其一生没有用心收集任何的‘名器‘,却发现和创造‘名器‘无数。几乎每一件他挑选出来的茶道具,不论原来是农家的水碗也好,还是裂了的竹子也好,都成为后世茶人珍爱的至宝。

这里讲两个关于茶花的小故事,可以体现出利休的艺术境界。利休宅内的院子里种满了牵牛花,一旦开放,真是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秀吉得知此事,就指示利休在宅内准备一次茶会,以欣赏满目的花景,品茶赏花,够风雅吧。结果,他兴致勃勃的来到利休宅,却发现所有的花都被利休剪掉了,秀吉当下大怒,气冲冲进茶室问罪,一进茶室,他不禁呆住了,在暗淡的壁龛的花瓶里插着一朵洁白的牵牛花,露水欲滴,生机无限。剪掉一片只留一朵,花的内在生命力却得到充分的表现,这就是利休的禅心。

另一次是春天,一次茶会,秀吉找来一个铁盘子,里面盛满水,然后拿了一大枝梅花,让利休当众表演插花。自古以来,花瓶都是筒状的,哪里有在盘子里插花的,秀吉就像《聪明的一休》里的将军,成心要出难题。结果一休,啊不,是利休,从容拿过梅花一把把揉碎,花瓣花苞纷纷飘落于水面,之后,将梅花枝斜搭在盘子上。秀吉和同座众人看了,一时间目瞪口呆,为利休创造的美所窒息。

人们常说,技能臻于极致就是‘道‘,达于‘道‘者,一举一动无不是技艺之巅,利休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越到晚年越趋于古拙稚朴。未曾料到,这却给他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前面提到过,秀吉是个喜欢大场面,喜欢铺张的人,可能这样才能使他忘记自己的下贱出身,感觉到身为‘天下人‘的尊严,他对名贵茶道具近乎贪婪的追求,对地位、财富、人生享受无止境的**,都与利休水火不容。虽然利休对秀吉的种种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满的表示,但他的内心却对此十分鄙视,以秀吉之聪明,不可能感受不到。而利休的茶名日盛一日,声望达于天下,隐然有压倒秀吉之势,也让秀吉越来越生忌念。如果秀吉和利休一样是个没权没势的文化人,那么两人分歧的最后,无非是分道扬镳,不相往来。然而,不幸的是,秀吉是个统治者,是个可以一言决断他人生死的大家伙,于是,利休危矣。

时为天正十九年于是,下令利休剖腹。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是这么一个荒唐的理由,一代名人的生命就不得不提前划上句号。是年2月28日,时年已70岁的利休,在3000名武士的守护下,用武士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涯

利休的绝世辞是:

人生七十力囲希咄

吾這宝剣祖仏共殺

祖佛共杀,这是《临济录》中的名言。利休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保持着勇猛无畏的禅者气概。他举刃自向之时,雷鸣电闪,冰雹突降,仿佛苍天有眼,在为这位有着金刚之勇的老者一壮行色。

利休死了,但是,他与秀吉的对立中,秀吉却不是胜利者,秀吉的这一暴行,几乎抵消了他为日本茶道发展做过的一切贡献,永为后世所唾骂。他很快就感到后悔,失去这么一位能够与他的思想波长相配合的好对手,他得到的,丝毫没有胜利的快感,只是深深的孤独和寂寞。

<!--PAGE 5-->

就在秀吉以近乎儿戏的理由杀害利休后的第7年,他也在侵朝战争失败的失意中去世。又过了16年,新的统治者德川家康用一个同样近似儿戏的理由挑起了对丰臣一族的战争,1614年,秀吉遗子秀赖向家康献上一口大钟,结果钟上两句十分普通的祝文‘国家安康,君臣丰乐‘被家康硬是解释为是要腰斩‘家‘‘康‘,重立‘丰‘‘臣‘为‘君‘,于是发动大坂冬战和大坂夏战,丰臣家灭亡了,谁能说这不是秀吉当年杀害利休的恶报呢?

千利休的次子少庵,在利休死后次年得到秀吉宽恕,从流放地回到京都,其子宗旦继承祖业,成为一位杰出茶人。宗旦的四个儿子中,次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茶室官休庵,开创武者小路千家流,三子江岑宗左继承他的茶室不审庵,开创表千家流,四子仙叟宗室继承他隐退时期的茶室今日庵,开创里千家流。三千家在江户时代分别侍奉地方大名,继续以茶道正宗的身份世代相继,直到今天,仍然是现代日本茶道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三大流派。

三千家将利休的茶道发扬光大,是对利休的最大慰籍,比起丰臣二代而亡,九泉之下的秀吉也该认输了吧。

利休七哲

利休的一生,门下弟子无数,有武士、也有平民百姓,其中最为著名的七个大弟子,被世人称为‘利休七哲‘。这利休七哲之中,可颇有几位在光荣游戏中鼎鼎大名的人物呢。

按照茶道界惯常的说法,利休七哲是:蒲生氏郷、細川三斎、瀬田掃部、芝山監物、高山右近、牧村兵部和古田織部。看到这份名单,有的朋友可能会跳起来大叫,不对不对,光荣游戏中的资料不是这样的。确实,在光荣的《将星录》、《烈风传》的人物介绍以及其它一些资料中,利休七哲是这七个人:蒲生氏郷、高山重友、荒木村重、古田織部、細川忠興、織田有楽斎和金森长近。两份名单一比,细川三斋就是细川忠兴,高山右近就是高山重友。除此外,第二份名单多了荒木村重、织田有乐斋和金森长近,没有濑田、芝山和牧村。其实从介绍游戏中的茶人的角度,俺也更愿意用后一份名单,因为其上几乎都是有名的武将,但不得不说的是,第一份名单是来自里千家的资料,权威性显然更大。

首先当然是蒲生氏乡要道的六角家首当其冲,在压倒的织田势攻击下,瞬间崩坏。贤秀身为六角的重臣,劝说主公承祯向信长降伏,而依据战国时的惯例,他把嫡子鹤千代交到信长那里做人质。

聪明伶俐的鹤千代深得信长喜爱,亲自为他元服,取名忠三郎赋秀,后来还把女儿冬姬嫁给了他。忠三郎从此成为信长的爱将,自伊势初阵开始,几乎参加了信长‘天下布武‘的每一场战役,被称为‘信长的爱弟子‘。信长死后,他出仕秀吉,继续受到重用,秀吉成为关白时,将忠三郎的名字改为‘氏乡‘,后来又赐姓‘羽柴‘,并任命他为奥羽方面攻略的主帅。他的对手,就是数年间制霸奥州的战国名将‘独眼龙‘伊达政宗。

<!--PAGE 6-->

大概自己也畏惧氏乡的才略,秀吉将氏乡封到远离京都的会津,领地达92万石,从当年6万石的小小日野城,到92万石的大封,这就是氏乡的人生道路,如果他能够活到秀吉死后,大概也会是德川家康夺取天下所头疼的人物吧,甚至有德川幕府会被蒲生幕府所代替的说法,然而,遗憾的是,1595年,年仅40岁的他急病而死。由于死的突然,很快就传出了‘毒杀‘之传闻,而下毒者为谁,迄今为止有‘丰臣秀吉说‘‘石田三成、直江兼续共谋说‘‘德川家康说‘‘伊达政宗说‘等多种版本,光是听听这些嫌疑人的名号,就知道蒲生左近卫权少将氏乡生前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了。

蒲生氏乡是多才多艺的武将,他在织田家做人质时就师从歧阜町的高僧学习茶道,后来投师利休门下,成为利休七哲中的笔头。他在茶道史上的一大贡献是在利休死后,保护了利休次子少庵,并巧妙的说服秀吉,使得少庵可以重回京都再兴千家茶道,作为感谢,少庵为氏乡在会津设计建造了茶室‘麟阁‘,是武家茶道的经典建筑,至今尚存。

第二位,细川三斋忠兴的嫡男。细川藤孝是织田政权中文化修养最高的几人之一,忠兴受他的熏陶,也是一位风雅的武人。忠兴的妻子是明智光秀的女儿,但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后,细川父子看清形势,拒绝光秀加入本方的劝诱,投入羽柴秀吉的伞下,忠兴跟随秀吉转战九州、小田原,并参加过侵朝战争。秀吉死后,他作为‘武将派‘的一员,站到德川一边,作为主力之一参加了关原合战,战后受封丰前小仓39万9000石,以83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算是战国乱世中顺应潮流,活得十分聪明的一位。

忠兴可能是平生唯一的一次向主子表示不服从,也与利休有关,在秀吉已经对利休表示了明显的不满和恶意的情况下,他毫不避讳,专程护送老师利休回到界町,这位看透世事险恶,一生谨慎小心的武将,在对利休的感情上,却表现出忘我的高尚一面。

下一位,高山右近重友,是战国时期非常特殊的一位武士,在《将星录》和《烈风传》中,他的身份既是茶人,又是切支丹。切支丹是天主教的日译,自1549年传入日本,迅速在民间流行,九州、近畿的许多大名、武将也成了信徒。高山家位居摄津国,离界町不远,从重友父亲开始,就受到影响,信奉天主教,重友12岁即行洗礼。1573年他成为高槻城主,5年之间,该地25000居民中的18000人受洗为教徒。1578年,他随荒木村重谋反,被信长镇压后投降,随信长转战,此后又成为秀吉家臣,在秀吉击败明智光秀的山崎合战中担任先锋,参加过贱岳、小牧长久手、九州征伐等战役。1585年受封明石,直到此时,其生涯尚属平稳圆满。

<!--PAGE 7-->

然而,秀吉在九州征伐时看到天主教的传播之广,深感威胁,于是一改支持传教的政策,禁止天主教。禁令一出,重友身为切支丹,不肯改变立场,只好倒霉。1587年,秀吉发布伴天連追放令,没收了重友的领地。重友投靠前田利家,成为客将。他仍然不放弃传教工作,继续在前田领地金泽开办教会,结果1614年,德川幕府再次下达禁教令,把这个死硬分子驱逐出境,流放到国外。重友于是历经艰辛,到达菲律宾马尼拉,次年,因热病去世,当地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天主教葬礼,埋葬在当地教堂,这位命运坎坷,信仰坚定的信徒,客死异乡却终于得以回归主的怀抱,愿他的灵魂安息,阿门。

第四位,荒木摄津守村重,信长在安土城举办茶会,家中重臣只有12人有资格参加,村重列名其中,与秀吉、光秀等同列。他在织田政权中与细川藤孝、明智光秀并称为三大文化人,可谓文武双全。

元龟元年的一向宗势力进行了10年的石山战争。作为最前线的大将,村重当然参战,经过多年厮杀,顽强的一向宗徒令信长大感头疼,于是采取了封锁本愿寺的饥饿战术,终于迫使一向宗和谈。就在天正六年,村重代表信长与本愿寺进行了谈判,没有取得成果,而村重看到一向宗徒饿殍遍地的惨状,于情不忍,就赠送了100石左右的大米,结果传到多疑的信长那里,被怀疑有通敌行为,从此遭到疏远,而村重对于信长的残忍也感到厌恶。当年9月,村重终于举起了叛旗,结果在一个月内就被讨平。他抛下妻小,带着珍爱的茶道具‘小鼓‘逃亡。

失势后的村重,改名为道熏,作为茶人度过了下半生。秀吉掌权后将他招回,在许多次茶会的记录里都可以看到茶人道熏的名字,天正十四年4月的茶会是最后一次,是年5月,村重道熏在界病逝,时年52岁。是作为摄津守、织田叛将的前半生荣耀,还是作为茶人的后半生快乐?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他自己才会知道。

下一位,织田有乐斋长益,留在丰臣的居城大坂。但在关原之战的时候,却参加了德川一方,事后,又像没事人一样回到大坂城,却把大坂方的情报源源不断的提供给家康。

在大坂城里,有乐斋继续保持着独善其身的沉默姿态,对丰臣旧臣大野、木村等人的强硬态度不置可否。到了1614年,家康发动大坂攻击战,有乐斋又在临阵之前从大坂城开溜。结果,在秀赖和他的重臣大野、木村、以及真田幸村、后藤又兵卫等人拼力死战,一个个死去的时候,他老人家却在京都悠闲的饮茶。以后在京都东山度过了悠闲的余生,得享75岁的高龄。两个儿子都是德川幕府下的大名,家族一直延续到江户时代。虽然在光荣的游戏中当然会成为无能的武将,但是他却凭着这份无能,活过了战国乱世,许多比他优秀的多的武将却做不到这一点。

<!--PAGE 8-->

金森长近也是织田丰臣系统的武将,是信长亲卫队‘赤母衣众‘的一员,立过不少战功,受封飛騨一国。长近是秀吉的茶头之一,他使用的名茶道具,根据《山上宗二记》的记载,叫做‘宗阳肩冲‘。长近的儿子可重、孙子宗和也都是著名的茶人,尤其是宗和。利休的门徒中很多都是武士,这些武士的茶道被称为‘武家茶风‘,一般认为,武家茶风的正宗是沿着利休-古田织部-小崛远州的顺序传承的,而武家茶道的另一个重要传承,就是金森可重-宗和-土屋宗俊。

上面介绍的六人,都是在《信长的野望》游戏中赫赫有名的武将,而第一份名单中列出的瀬田掃部、芝山監物、牧村兵部这三个人,却默然无名,茶道意义上利休的真正大弟子,是利休七哲中成就最高的一人,古田织部重然。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