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古代篇 中国历代服装大全(上古-清代)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古代篇 中国历代服装大全(上古-清代)(1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从上古到清朝:中国历代服装大全

上古

时代背景

原始人类在漫长的黑暗中摸索,渐渐懂得利用火及兽皮取暖,为人类的文明带来了一线曙光。wWW、QuANbEn-XiAoShUo、cOM根据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前之前,原始人类就已经会使用骨针来缝制兽皮衣服。除了骨针的发现外,在这些遗址中也发现了相当大量的饰品,这些饰品包含各种穿孔的石珠、贝壳、兽牙等,明显是用来制作成串饰的。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进入畜牧、农耕的阶段,开始营造房屋,改变穴居野处的居住方式,男子负责狩猎、打制石器、琢玉,女子则负责采集、制陶、纺织等工作,人类生活正式进入分工合作的阶段。山顶洞人缝制皮衣之想象图

纺织衣料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衣料有麻布、葛布、蚕丝及毛织品,纺织技术已有平纹、斜纹、绞扭、缠绕等织法,在出土的实物中,有一些带着红色,估计是人们利用赤铁矿染出来的。中国是蚕桑丝绸的发源地,除了丝线、绢布等丝织品外、出土的遗迹中还有石蚕、陶蚕蛹、刻有蚕纹的陶器等,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山西曾发现一个半切割的蚕茧,距今约有4000多年。石蚕、陶蚕蛹等物是原始社会对蚕产生的巫术崇拜,到了后来历代都有王官祭祀蚕神的风俗。

服装款式

原始社会的服装配套包括冠帽、衣裳、套裤、护腿、斜靴、发式、首饰、纹彩等。由陶器、玉器等遗物,可以推测当时的服饰风貌。发型上古人类的发型除了披发之外,尚有辫发、梳髻以笄固定的形式,可知束发作髻是自古以来华夏服饰的特征。冠帽我国原始社会的冠帽有三种类型:1.用来表达身分地位或象征礼仪的,这类冠帽造型大多相当夸张,多数插有羽毛,这种羽冠和南美印地安人的羽毛帽极为相似。2.实用与美观结合,而以美观为主的。像平顶小帽、圆筒高帽等形式,甚至在今日也能见到类似的款式。3.在实用的前提下达到美观。良渚文化刻有戴羽冠神人的玉琮

衣裳上古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不多,仅能从彩陶上器物看见部分风貌。服饰纹样虽然已经懂得利用织法织出花纹,但大多数花纹是画在衣服上的。纹样可以说是由人们身上的刺青所演变而来的。

原始饰品

中华祖先从五万年前至六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利用兽牙、贝壳、骨管、鸵鸟蛋壳、石珠等创造串饰,之后进一步选用玛瑙、石英、墨曜石、碧玉等半透明有颜色的材料创造各种装饰品,这些装饰品除实用外,还渗透着与原始巫术图腾活动相关的观念性含义,展示了人类精神领域的扩大,审美能力的发展,新石器时代首饰品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饰1.笄,是用来固定头发的用具2.栉,也就是梳子,梳齿疏者称梳,梳齿密者称篦,古时会将梳子插在头上作为装饰。3.冠饰,装在冠帽正面作为冠帽的装饰,还可固定发髻。耳饰有玦、耳环、耳坠等形式,以石、玉、骨、贝、玛瑙等制成。颈饰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佩带饰品,其中颈饰是目前发现最多,制作最精美的饰品。佩饰佩饰是用绳子穿系其上的穿孔,挂于身上的装饰品,在出土的佩饰中有着精美的花纹。臂饰臂饰是套在腕间或臂上的饰品,出土的臂饰大多制作的相当精美,设计时还考虑到了实用性及方便性。

夏商周三代

时代背景

中国约在距今5000年前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农业成为主要的社会劳动,手工业逐渐与农业分离而出现剩余商品的交换,形成私有制。夏商周三代就是此文化背景中的朝代,当时奴隶主阶级主要藉由「礼」来稳定内部秩序、维护奴隶制度的统治,服饰文化是「礼」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服饰被赋予强烈的阶级内容。奴隶主把服饰功能提高到突出的地位,服饰被当作「昭名份、辨等威」的工具,所以各朝对服饰资源的生产、管理、分配、使用都极为重视。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若从古典中寻找,总会将其归结于三皇五帝。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史由原始社会以巫术象征过渡到以政治伦理为基础的王权象征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奴隶社会中,由于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根本对立,奴隶主阶级不仅垄断了服饰资源,而且为了稳定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秩序,规定了等级制度和相应的章服制度。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统帅称为「天子」,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便是以「天子」的冕服为中心,这种章服制度的形成,也是逐步发展和逐渐完备的。根据古典的记载,夏、商两代已有冕服,周代冕服则在继承夏、商制度下变革发展,影响后世各朝的章服制度。看看「帝王冕服各部分名称说明图」

服装制度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男子礼服冕服:是礼服中最尊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大带、舄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阙翟:为王后从天子祭群小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祭宗庙的祭服。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君祭宗庙的祭服。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一般服饰玄端: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朝、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正2.2尺,正幅正裁,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深衣:一般用白布制作,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逢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袍:袍也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有夹层,夹层里装有御寒的棉絮,袍是一种生活便装,军队战士也穿袍。襦:是袍式之短者,如果是质料很粗陋之襦衣,则称为「褐」,是劳动人民的服装。军戎服商周时期的军队已用铜盔和革甲等作为防身的装备,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商代铜盔、周代青铜盔和青铜胸甲。穿甲的战士称甲士,甲衣外面还可以再披裹各种颜色的外衣,称为衷甲。由各种鲜明颜色的衣甲与旗帜,组成威严的军阵;色彩不但能助振军威、激励斗志,而且也便于识别兵种及官兵的身分,有利于军事指挥。此外,商周时的铜盔顶端往往留有插羽毛的铜管,古时往往插鹖鸟的羽毛来象征勇猛,因为鹖鸟凶猛好斗,至死不怯。商代铜盔

服饰遗迹

夏代纺织遗迹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晚期遗址中曾发现过一个被人工半切割过的蚕茧,之后又在另一新石器遗址发现一块染成朱红色的麻布,可知夏代已用丝绸、麻布做衣料,至于夏代服装款式,目前尚未发现形象资料。商代纺织遗迹由商代出土的纺织资料中可以发现已有回纹绮、雷纹绮的花纹的纺织品,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织花丝绸文物标本。周代纺织遗迹西周的高级服装材料,已用织锦和刺绣。出土的织锦残片,经线、纬线都已相当细密,并由多种色彩显现花纹。锦的价格贵重如金,故锦字从帛从金,织锦和一般绢绸价格相差了15倍。着装人物资料商代奴隶主贵族的男士服装领形,至少有交领、圆领、大翻领等多种形式。袖子一般均为窄袖形。衣长一般齐膝上下,下身有裤子或胫衣,脚履多圆头式。商代奴隶主贵族戴的帽子,有帽箍和加卷筒形装饰的帽箍,另外还有一种羽状高冠,在战争场合则戴青铜胄,胄顶上有铜管可以插饰羽毛。商代妇女服装目前资料不多,北京故宫有一件玉人佩,玉人的身部已做变形处理,故无法看出服装款式。但头部非常写实,头上戴帽箍,头发往后梳,并在头顶两侧梳发髻,其余鬓发自然下垂。这种ㄚ字形的发髻,自商周以后,一直都是未成年男女的发式。周代着装人物资料西周的冠帽已较商代复杂多样,造型华丽。至于服装款式,目前见到的以右衽,窄袖,长至脚踝,腰系束带的为多,也有长与坐齐的。因为形象资料发现的不多,难以做概括性的论述。

夏商饰品

首饰佩饰是商周服饰艺术的精华,我国在原始社会就有材质高贵、形式华美的首饰佩饰,除实用美化的目的外,已渗透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商周时期随着阶级的分化,首饰佩饰除赋予宗教性的内涵之外,更赋予了阶级的内涵。当时的首饰佩饰,有骨、角、玉、蚌、金、铜等各种制品,其中以玉制品最为突出。周代奴隶主以玉衡量人的品德,所谓「君子比德于玉」,玉就成为奴隶主贵族道德人格的象征。1.发饰笄,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用笄来固定发髻,笄的用途除了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叫做「衡笄」。从周代起,女子年满15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到了20岁还没有嫁人,也要举行笄礼。男子到了20岁,举行的成年之礼,则是冠礼。梳,梳的形式到商周之时已很注意美观,商代梳的基本特点是梳背呈长方形,州代梳背则向弧形变化。2.冠饰冠饰据推测是垂挂于帽子后面的一种护颈饰品。3.耳饰商周时期的耳饰有玦、瑱、珰、环等。玦,除了圆环形带缺缝的形式外,也有将圆形转化成椭圆形或圆柱状的。瑱,是一种垂饰,从祭服冠帽左右两方的衡笄用丝线垂挂于两旁正当耳孔之处。珰,是直接穿挂于耳上的耳饰。4.颈饰5.臂饰6.佩璜佩璜是一种玩赏性的佩玉,与礼器上的璜无关,商代佩璜已由素面无纹演变为人纹璜、鸟纹璜、鱼形璜、兽纹璜等等。7.其它玉佩有象纹佩、牛纹佩、兔纹佩、龟纹佩、鹿纹佩、鸟纹佩等等,形式变化较自由。8.扳指是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上拉弦的工具,用来保护手指。

秦汉时期

时代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国后,为巩固统一,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废周代六冕之制,只着「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汉取代秦朝,揉合秦制与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缓等各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从此汉代服制得到了确立。

男子服饰

冠与帻汉代以冠帽作为区分等级的主要标志,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武冠、法冠、进贤冠等几种类型。按照规定,天子与公侯、卿大夫参加祭祀大典时,必须戴冕冠,穿冕服,并以冕梳多少与质地优劣以及服色与章纹的不同区分等级尊卑。长冠,原是一种用竹皮制作的礼冠,后用黑色丝织物缝制,因为是汉高租刘邦微贱时仿照楚冠创制的,又称「刘氏冠」。委貌冠,形制与皮弁相同,有些像翻倒的杯子,用帛绢制成。武冠,又名「鹖冠」。鹖,俗名野鸡,性好斗,至死不退。用做冠名,以表示英武,为各级武官朝会时所戴礼冠。皇帝侍从与宦官,也戴插着貂尾、饰有蝉纹金珰的武冠。法冠,又称「懈豸冠」。懈豸是神羊,相传能分辨曲直,性忠,故为执法者所戴。进贤冠,为儒士所戴。以冠上梁数分别等级贵贱。此外,还有通天冠、远游冠、建华冠、樊哙冠等冠式。秦朝时,巾帕只限于军士使用。到了西汉末年,据说因王莽本人秃头,怕人耻笑,特制巾帻做裤,故有「纨裤」之称。后来,这个词便逐渐演变成了浪荡公子的代名词。汉代也实行佩绶制度。达官显宦佩挂组绶。组,是一种用丝带编成的装饰品,可以用来束腰。绶,是用来系玉佩或系印纽的绦带,有红、绿、紫、青、黑、黄等色。它是汉代官员权力的象征,由朝廷发放。按照规定,官员外出,必须将官印装在腰间的鞶囊之内,将印绶垂在鞶囊外面。人们就可以根据官员所佩绶的尺寸、颜色及织法来判定他们身分的高低了。

军戎服秦朝士兵的铠甲,多用整片皮革或厚实的织棉制成。上面缀有金属或犀牛皮做的甲片。这从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的形象上可以清楚看到。另一种是用正方形甲片编缀起来,穿时从上套下,再用带钩扣住,里面衬上战袍。前一种为指挥人员所穿;后一种为普通士兵所穿。甲衣的样式因穿著者所属兵种和身分的不同,结构繁简也不一样。到了汉代,铁制锁甲已开始普及,穿戴铁甲逐渐成为制度。这从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武士俑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武士俑的锁甲都涂着黑色。它的形制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扎甲,就是采用长方形片甲,将胸背两片甲在肩部用带系连,或另加披膊,这是普通士兵的装束;另一类是用鳞状的小型甲片编成,腰带以下和披膊等部位,仍用扎甲形式,以便活动,这可能是武将的装束。

女子服饰

汉代梳妆汉代妇女以梳高髻为美。妇女的髻式很多,有堆在头上的,有分向两边的,有拋到脑后的。发髻的编梳,一般是由头顶中分为二,然后将它们各自编成束,再从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名称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百合髻、同心髻等等。传说东汉贵戚梁冀之妻孙寿所梳的堕马髻,就是一种稍带倾斜的发髻。与她的「愁眉」、「啼妆」等装饰相配合,更能增加妩媚。此外,汉代妇女还有把发髻盘成各种式样,并在髻后垂一束头发,名「垂髾」或「分髾」。贵妇还常在头上插步摇作装饰,这是一种附在替钗之上的首饰,上面饰有金玉花兽,还有五彩珠玉下垂。因行走时随步摇动,故名步摇。也有头戴珠翠花钗,耳垂上插腰鼓形耳挡的。奴婢则多数用巾子裹头。汉代妇女敷施粉黛也已成为风气。面上敷粉,以求白皙;颊上施朱,以求红润,还有在胸臂上敷粉的。当时的男子也有「胡粉作貌,搔首弄姿」,以女性化为美的。秦汉女服汉代妇女的礼服,仍以深衣为主。只是这时的深衣已与战国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显著的特点是,衣襟绕转层数加多,衣服的下摆增大。穿著这种衣服,腰身大多裹得很紧,且用一条绸带系扎腰间或臀部。还有一种服装叫「圭衣」,样式大体与深衣相似。因为在衣服底部由于衣襟绕转形成两个上宽下窄形状像刀圭的装饰,故名。此外,汉代妇女也穿襦裙。这种裙子大多用四幅素绢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加边缘,因此得名「无缘裙」。另在裙腰两端缝上绢条,以便系结。这种糯裙是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东汉以后穿著的人虽一度减少,但从魏晋开始重新流行后,历久不衰,一言沿袭到清代。汉代妇女也有穿裤的,但大多仅有两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扎。后来宫中女子有穿前后有裆的系带裤,逐渐为民间仿效。

织品纹样

汉代织绣技术相当高明,华美的纺织物成为西域诸国的最爱。刺绣在汉代是民间妇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艺术,在服饰文化中不仅式装饰美化的手段,更是妇女们表达爱心和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生活用品如香囊、手套,甚至靴底、袜子上都能够发现。

秦汉饰品

1.鞋履

汉代的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皮革制成的,也叫鞜;一种是丝鞋,即锦履;一种是麻鞋,也叫「不借」。除单鞋外,还有覆底鞋,就是舄和屐。屐是用木头制成的,下面有两个齿,形状与今天日本的木屐相似。也有用帛做面的称做帛屐。屐比舄轻便,多用于走长路时穿。妇女出嫁,常穿绘有彩画、系有五彩丝带的屐。

2.发饰

有笄、簪、钗、步摇等,古代妇女一向用笄固定发髻,簪、钗、步摇都是由笄发展而来。步摇是在簪子上加珠玉垂饰,走起路来一步一摇,故名步摇。汉代妇女好高髻,常在真发之中加入假发制成的假髻,为了固定假髻还需戴上固定假髻之物。

<!--PAGE 5-->

3.耳饰

汉代耳饰形制沿袭前代,在耳墬的制作上尤显华美。

4.颈饰

5.臂饰

6.指环

7.带钩

8.佩玉

魏晋南北朝

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接连不断,王朝更替频繁,经济遭到破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严重影响,衣冠服饰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是承袭了秦汉旧制的。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则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种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执政者,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熏染,热心提倡穿著汉族服装,以致形成「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战祸连年,出现民族错居杂处的情况,形成一种民族间相互影响,生活习俗日渐融合的趋势。汉族男子开始穿起紧身窄袖短衣、蹀躞腰带和长裤皮靴的胡服;汉族妇女的服装样式也由褒衣博带、上长下短变成紧身适体、上俭下丰。从而出现了深衣形制在民间渐渐消失,胡服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的局面。

男子服饰

冠与帻用一块帛巾包头,则成为「笼冠」。因为它是用黑漆细纱制成的,又称「漆纱笼冠」。后世的乌纱帽就是由此演变而成。这种冠男女通用,是当时的主要冠式。此外,还有卷荷帽、突骑帽、白纱帽、合欢帽等形制,大多由北方传来。六朝男服这个时期男子的主要服装为衫。衫分单、夹两种式样,与秦汉时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袂的约束,袖口宽大,为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普遍喜尚。这种大袖宽衫所以会风行一时,和当时的名士喜欢服用一种名为「五石散」的药有关,据说这种药中含有石硫黄等矿物质,有毒,吃下后皮肤会发烧,必须「散发」。因此,为了防止皮肤摩擦,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结果,「一般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著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当时的名士,在魏晋玄学、佛教、道教思想影响下,还喜欢敞开衣领,袒胸露怀,以表示不受世俗礼教的约束。北方少数民族男子的服饰,主要则是裤褶和裲裆。裤褶是由战国时流行的一种胡服改革加工而成,汉魏之际主要用于军队。这时期虽还作为戎装,但已成为民间普遍穿著的便服,它由褶衣和缚裤两部分组成。褶衣紧而窄小,长仅及膝,有多种样式。至于衣襟,大多采用对襟形式。有的还把衣服的下摆裁成两个斜线,两襟相掩,在中部形成一个小小的燕尾,很是别致。裤褶的束腰,多用皮带,显贵者还镂以金银作为装饰。缚裤是用锦缎红带截为三尺一段,在膝盖处将裤管扎住,以便活动。北朝以后还出现过褶襉缚裤的形式。裲裆是一种只有胸背两片的服装,用布帛缝制而成。两片在肩部用皮制的搭襻连缀起来,腰间再用皮带扎束。这种服饰后世沿袭了很久。

<!--PAGE 6-->

洛神赋图,画中曹植戴远游冠穿大袖宽衫武士戴突骑帽,明光铠大口缚裤;文士穿长襦,大口缚裤

军戎服由于战事连年不断,篡夺政权的斗争此起彼伏,人们对武器装备更加重视。加上炼铁技术的提高,钢开始用于武器,这一时期的甲胄也有很大发展进步。铠甲的形制主要有三种:一是筒袖铠。这是常用的铠甲,在东汉铠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是用小块的鱼鳞纹甲片或者龟背纹甲片穿缀成圆筒形的身甲,前后连接,并在肩部配有护肩的筒袖,因此得名「筒袖铠」。穿筒袖铠的人,一般头上都戴有护耳的兜鍪。二是裲裆铠。这是南北朝时期通行的戎装,它的形制与当时流行的裲裆相近。所用材料,大多为坚硬的金属和皮革。锁甲的甲片有长条形与鱼鳞形两种,以鱼鳞形较为常见。穿这种甲的,一般裹面都衬有厚实的裲裆衫,头戴兜鍪,身着裤褶。三是明光铠。这是一种在胸背之处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圆护大多用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得很亮,就像镜子。穿著它在太阳光下作战,会反射出耀眼的「明光」,故而得名「明光铠」。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繁简不一。有的仅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配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配有数重护肩。身甲大都长至臀部,腰间系有革带。

女子服饰

六朝梳妆这一时期汉族妇女的发式,也很有特点。在一些贵族妇女中间,曾流行一种名叫「蔽髻」的发式,它实际上是一种在髻上镶有金银首饰的假髻。这种假髻大多很高,有时无法竖起,只好搭在眉鬓两旁。魏文皇后甄氏所梳「灵蛇髻」也曾名噪一时。当时的普通妇女除将头发挽成各种式样外,也有借用假髻来增加魅力的。有不少妇女则模仿西域少数民族妇女,将头发挽成单鬟或双鬟髻式,高耸在头顶之上。还有梳丫髻或螺髻的。南朝时;受佛教人物服饰影响,妇女大多在发顶正中分出髻鬟,梳成上竖的环式,因而有「飞天髻」之称。此外,还有鬓边插鲜花、腕上带手锻以作装饰的。六朝女服汉族妇女的服饰,魏晋时期大体沿袭秦汉旧俗,有衫、裤、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后逐渐有所变化。初期,妇女所着衣衫多为对襟,衣袖宽大,并在袖口缀有一块颜色不同的贴袖。所着长裙式样很多,有间色裙、纬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等。腰间有帛带系扎,有的还在腰间缠一条围裳,用来束腰。此外,在一些妇女中间,还有穿一种名杂裾垂髾的女服,这是深衣的一种变式。它的特点是在服装上饰有「襳髾」。所谓髾,是指在衣服下摆部位固定的一种饰物,它一般用丝织品制成,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重叠;所谓襳,是指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较长,走起路来牵动下摆的尖角,像燕子飞翔。北方少数民族妇女,除穿著衫、裙外,还有穿裲裆和裤褶的。只是妇女与男子有所不同,裲裆最初多穿在里面,后来才罩在衫袄之上。穿裤褶的妇女,头上多戴有笼冠。有的同时还身着裲裆,与当时的男子一样装束。

<!--PAGE 7-->

饰品纹样

织品纹样南北朝时期随着胡风盛行,服饰纹样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以中亚、西亚风格的纹样最有发展,如天王化身纹、宝相纹等;但这一时期的传统纹样制作技巧远不如东汉精美。六朝饰品1.鞋履这一时期的鞋履,与秦汉时大抵相同。但质料更加考究,有丝履、锦履、皮履等。贵妇还有穿「麝香履」的。履的颜色也有规定:士卒、百工用绿、青、白色;奴婢侍从用红、青色。屐则出现一种便于登山的,这就是传为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所创制的「谢公屐」。2.带具由于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的革带广为流传,这种革带上有挂钩可以挂物,称作「蹀躞带」,自南北朝流行以来对中国服饰有很大的影响,唐代时无论男女都束这种革带,并流传到国外。3.发饰此时发式大致承袭汉代,妇女仍好高髻并在发上插步摇。4.金花饰片出土的北朝金花饰片镶有多种宝石,金花饰片可能是一种头饰。5.指环魏晋时期指环已成为普遍的饰品,其中以兽面式样最具特色。

隋唐时期

时代背景

从隋统一经唐到五代十国,随着政局的变动和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的衣着穿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隋代初建,服饰承袭前代。大业元年;品色衣形成制度;女服艳丽多彩;注重梳妆打扮。五代十国时间较短,服饰大体沿用唐制。

男子服饰

官服唐代皇帝的服饰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武弁、平巾帻、白帢等。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时穿的礼服,包括礼帽和礼服。礼帽两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以示不听无益之言。凡是郊祀、朝贺、宴会等,皇帝都戴通天冠,这种皇冠比以往的通天冠质地精良,有二十四梁,附蝉十二首,加珠翠、金博山。唐代群臣服饰:一品官服衮冕,二品官服鷩冕,三品官服毳冕,四品官服絺冕,五品官服玄冕,六品至九品祭祀时服爵弁,武将朝参时服武弁,文官九品服弁服。文官朝参时戴进贤冠。进贤冠以梁数多少表示品级高低: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及国官一梁。法冠,以铁为柱,饰珠两枚,成獬豸形,是御史大夫、中丞等司法官员戴的。幞头,包头软巾,也叫四脚、折上巾,有四条带,两带系于脑后下垂,两带反系头上,今其曲折附顶。它始于北周。唐代把四脚改成两脚。两脚左右伸出,叫「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脑后交叉,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用硬脚下垂。唐代中叶,二脚以铁丝做骨架,稍翘。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圆领袍衫是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它用织有暗花的料子制成,在袍服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为襕衫。武则天时出现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飞禽,武官袍上绣走兽。这可以说是明代补服的发端。唐代文武百官都着靴。当时不仅有皮靴,还有麻靴。到南唐时,便有了比较讲究的「银缎靴」。

<!--PAGE 8-->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反映出五代时的服饰风格

平民服饰麻衣即白袍,是唐代读书人尚末进入仕途时穿的服装。唐代新科进士也穿白袍。一般百姓的衣着是相当粗糙和简单的,勉强遮体御寒而已。唐代农民,戴笠子帽,穿本色麻布衣,如衫子,两旁开衩较高。唐代猎人,戴毡帽,圆领开衩齐膝衣,麻鞋。蓑衣,是用草或棕毛编织而成的雨衣。斗笠,是用竹蔑、竹叶编织而成的帽子。唐代船夫,戴斗笠,着小袖短衣,高高开衩的缺胯衫子,半臂,束腰带,长裤,草以后,在将帅袍服上绣狮、虎、鹰等图纹,以示勇猛。当时军队一半以上配有铠甲。甲胄形制有明光甲、细麟甲、山文甲等十三种。最普遍的是穿明光甲,以十字形甲带系结在胸前,左右各有一块圆护和肩缀披膊。腰下部左右各有一块「膝裙」,小腿各加一只「吊腿」。唐高宗时,铠甲前身分左右两片,每片在胸口处装有圆形护镜,既可保护自已,又起晃眼作用。铠甲背部连成一片。前后两甲在肩部用带扣相连。两肩披膊作两重,上层作虎头状。

唐胄甲样式图敦煌莫高窟武士俑

女子服饰

隋唐梳妆唐代妇女发髻名目繁多,她们以各种金玉簪钗、犀角梳篦作装饰。到唐太宗时,妇女发髻渐高,发式变化多种多样。到晚唐五代,高髻上插有各种花卉,令人目不暇接。唐代妇女讲究面饰,有的脸上敷铅粉,有的涂胭脂。用丹脂涂脸颊,色如锦绣,叫绣颊。有的额上画有鸦黄,眼眉处用青黑色绘出各种式样,总称黛眉。唐妇女盛行阔眉,也称桂叶眉,用黛色淡散晕染,把眉毛画得又短又阔,略呈八字形。独具特色的花钿又叫五彩花子、媚子、花钗,一般用金箔、纸、鱼骨、鱼鳞、蜻蜓翅膀、茶油花饼等做成,做工精巧,色彩缤纷以红、黄、绿为主,有圆形、尖形、花形及各种对称形,把它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唐代妇女面颊上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绘出种种图形,有月形、钱形,这叫妆靥。有些妇女喜欢用浅绛的檀色来点唇,据考,我国古代甘肃祁连山盛产红蓝花,匈奴族称祁连山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上的花制成膏汁、粉类,用来化妆。五代十国南唐皇帝李后主有个宫女用帛缠足,足形弯如月牙儿。她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轻盈起舞,很受李后主的宠爱。此后,缠足之风愈演愈烈,「金莲」也便成了妇女小脚的代名词。但负担沉重体力劳动的妇女是不裹足的。

敦煌莫高窟壁画,供养人头戴桃形金凤冠,广插簪钗步摇,脸上贴着许多花钿

隋唐女服唐代女服主要有襦裙、衫、帔等。妇女们着小袖短襦,有的裙长曳地,衫的下摆裹在裙腰里面,肩上披着长围巾一样的帔帛。关于幂篱的形制,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大幅方巾,用轻薄透明纱罗制成,披体而下,遮蔽全身。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衣帽相连类似斗篷一类的装束。这种服制可能与阿拉伯服饰有关。由于西北风沙很大,人们远行时骑马用它围裹身体,障蔽风尘。有人认为,只有妇女远行时才着幂篱,以免男人窥视。有人认为,它是男女通服。开元年间,妇女普遍穿胡服戴浑脱帽。盛唐以后,女衫衣袖日趋宽大,衣领有圆的、方的、斜的、直的,还有鸡心领、袒领。袒领,即袒露胸脯。有些女服非常艳丽,纹饰变化很多。从敦煌莫高窟壁画晚唐供养人的形象上可以看到。妇女裙色有红、紫、黄、绿等,最流行的是红色裙。唐贵族妇女最流行的衣着还有百鸟裙、花笼裙、褶裙。百鸟裙,是用多种鸟的羽毛捻成线同丝一起织成面料,而制成的裙子。花笼裙,是用一种轻软细薄而半透明的丝织品单丝罗制成的花裙,上用金银线及各种彩线绣成花鸟图形,是罩在裙子外面的一种短裙,也叫衬裙。还有一种云肩,即披肩,形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唐代中上层妇女中流行过四合如意式大云肩。可以说,唐代女服的质、色、式都胜过以往各个朝代。胡服唐代内地汉人和西北各少数民族、西方各国人民交往频繁,各少数民族迁往内地的不少,于是胡服有了进一步扩散的机会。胡人服饰对唐代影响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来自西域、高昌、龟兹,间接受波斯影响,特点是头戴浑脱帽,身着圆领或翻领小袖衣衫,条纹卷口裤,透空软底锦靴,外出骑马多戴帷帽。浑脱帽,羊皮制成,高顶,尖而圆。浑脱,波斯语谓「苏慕遮」,即披巾之意。帷帽,从隋唐墓室壁画、敦煌壁画人物形象上看,它是一种高顶宽檐、檐下垂一丝网的帽子。高宗时流行的帷帽,帽下的垂网已由长变短,将面部浅露于外。后期则是「时世妆」,是受吐蕃的影响,特点是蛮鬟椎髻,眉作八字低颦,脸敷金粉,唇注乌膏。西北少数民族的回纥装也很受欢迎。唐代长安,胡乐、胡食、胡服都很盛行。如果说以往的服饰大交流是南北向的,而唐代服饰的大交流则是东西向的,别开生面,更具特色。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