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考古世纪回眸
“文官俑”身上的尘埃尚未散尽,青铜仙鹤们已经翩然临世……屡有奇迹出现的秦始皇帝陵在近八千秦兵马俑“军团”的浩浩声势下,其形象似乎有些迷离了。wWW!QuanBeN-XiaoShuo!COm然而,四十年科学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清晰的图画。
陵园布局基本清楚了
在一九六二年对秦陵园进行第一次全面考古勘探的基础上,秦兵马俑发现以来的二十多年里,考古工作者在陵园内外陆续勘探发掘了数百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六百余处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墓,发掘出五万多件各类文物。尤其值得称道是整个陵园的布局基本清楚了。
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始皇帝陵考古著名专家袁仲一先生认为,整个陵园布局可分为四个层次:地下宫城为核心部位,其余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
位于骊山北麓冲积扇上的秦始皇帝陵园则位于内城的南半部。
陵墓周围的地上和地下共有三重城垣,这是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地下的一重为地宫城垣,地面的两重则一为内城垣一为外廓城垣,就象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
陵墓封土下的地宫位于宫城内,是整个陵园的核心。对此,《史记》记载其“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情虽然不清,但地宫之上确实存在一超出正常值数倍的强汞异常区。而地宫城垣南侧,尚有一条深近四十米的东西向沟渠,其西侧也有一条z字型的排水渠。
内城垣内的地面地下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的南半部较为密集。地下宫城、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的陪葬坑均在内城的南半部。内城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附属建筑区,东区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这种布局清晰地说明:内城南部为重点区,北部为附属区。而南北两部设施的内涵,均属于宫廷的范围。
内外城垣之间的外廓城部分,根据考古资料,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马厩坑、三十一座珍禽异兽坑、四十八座后宫人员的陪葬墓、三组四合院式的园寺吏舍建筑基址。东区的南部有一大型陪葬坑,试掘方内出土了大批石铠甲及少数车马器,而“百戏俑”坑则在其南侧不远处。南、北两区目前尚未发现遗迹、遗物。这种布局说明外廓城的西区是重点区,其内涵为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其与内城相比,则显然居于附属地位。
外城垣之外的地区:东边有秦兵马俑坑、九八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西边有三处修陵人员的墓地、砖瓦窑址、打石场。北边发现有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及郦邑建筑遗址。南边靠近骊山有一宽约四十米的防洪堤。
由于历经过两千余年的风雨,除了封土和南内城垣仍有局部残留之外,秦始皇陵园的建筑迹近荡然无存。经对东内外城门及其附属遗址和其它几处城门基址、城垣等进行勘探发掘,发现东西内外城门皆为院落式建筑,并伴有三出阙式建筑。而尤其称奇的是,其内城垣是内外两面皆有回廊的回廊式城垣,其四角也各有角楼。
此外,秦始皇陵还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寝殿便殿,并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之风气。而与秦王朝前后历代王陵的建制有所不同者,则是秦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帝后陵。
由于秦始皇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时期,秦始皇陵的过渡性与复杂性常常出人意料。对此,袁仲一认为,按照事死如事生观念、陵城“若都邑”旧制和“皇权至高无上”新规建设的秦始皇陵园,“其勘探发掘往往让人惊奇不已,但实又在意料之中”。
兵马俑保护问题基本解决了
穿越两千余年的时空,色彩斑驳的秦兵马俑以“粉身碎骨”式的执着来到了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复活的军团”在给予人类以震撼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文物保护的世纪难题。
针对通体彩绘的秦兵马俑原来彩色已经大部分脱落,仅存留下局部的颜色残迹,而出土后这些颜色残迹对环境行为十分敏感极易起翘、剥落的情况,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秦俑博物馆一直将秦兵马俑彩绘保护的工作拿到与考古发掘并重的地位,并积极与中外科研单位及其文物保护专家开展合作,从而使秦兵马俑彩绘保护问题基本解决了。
秦兵马俑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秦俑保护专家张志军先生认为,秦兵马俑的保护主要是彩绘保护,俑表面的彩绘保护最为迫切,也最重要。现在已取得了兵马俑二号坑跪射俑彩绘保护多年稳定的好成绩,在几件百戏俑上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因秦兵马俑坑曾被人为破坏过、坑体进过水、长期埋在地下受到地下环境影响等因素,秦兵马俑出土时大多数俑已没有彩绘,极少数俑上保存较好;在出土过程中,有的彩绘还直接脱离了俑体,而与土块粘连在一起;最后剩下来与俑体仍连为一体的彩绘,如保护措施不到位,仍会很快发生卷起、龟裂、起泡、脱落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