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的正式签字盖章让心中充满不甘与屈辱的光绪皇帝再度受到了极大的刺激。WwW、QuAnBen-XIaoShuo、cOm由于身体本来就未曾完全恢复他又一次病倒了而每天上午例行的军机议事也因此被取消了。
其实光绪的病不算很重还是由于心情过于激荡造成的。在太医用完药以及珍贵人的精心照料下他很快就已经可以从病榻上起来了只是身子却仍然酸软无力头也还有些昏昏沉沉的。
中午在珍贵人的哀求与劝说下光绪勉强吃了一点儿东西然后就又躺回到了病榻上。虽说看似在休息可是他却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翻来覆去地还是想着《马关条约》以及相关的一些事情。想起台、澎从此沦为异邦想起一亿两白花花的银子里有多少大清国民的血汗想起大清国的江河日下光绪一阵心酸眼角悄然滚落下一颗晶莹的泪珠。怔怔地又想了一会儿当前的形势光绪的心情再次烦躁起来无论如何也躺不住了。
皇上突然从**坐起来让一直守候在旁边的珍贵人吓了一跳。她连忙过来扶住光绪的身子关切地问道:“皇上你怎么了没什么事吧?”
“朕没事!卿卿马上叫人备轿朕要去毓庆宫上书房。”
看着皇上苍白憔悴的脸色珍贵人心疼地劝说道:“皇上你的身体才刚刚才好一点儿不如过两日再去好了?”
“不行朕现在就去。另外立刻派人去召请翁师傅!”虽然身体还比较虚弱但光绪仍然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意见。
上书房冷冷清清的御书案上孤零零地摆放着《九朝东华录》、《圣武记》等几本翁师傅曾让他阅读过的书籍。摆放依旧的笔砚以及上书房的萧条冷落让光绪的心中不由得泛起了一种苦涩凄凉的感觉当年随翁师傅在此读书的情景又浮现在他眼前。
那时候自己与翁师傅朝夕相处君臣二人是无话不谈上书房的生活可以说是自己少有的快乐时光也只有那个时候自己才会找到真实的自我。翁师傅曾殷切地希望自己能扬祖德像圣祖康熙帝那样文武兼资雄才大略成为力挽大清颓势的中兴之主。可是谁想亲政几年来不仅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而且还成为了出卖国家的千古罪人。
虽然昨天军机议事时才刚刚见过翁师傅可是想不到一夜之隔的思念竟会如此之深。不知怎么的光绪此刻无比怀念在上书房与翁师傅共同度过那些日子渴望着再次体验那样的生活。
此时翁同龢也同样在思念着他的这位天子门生。当年在毓庆宫的所有师傅中要算翁同龢与光绪的感情最深。翁同龢在毓庆宫书房入值时间最久同光绪接触最深且“授读有方”他讲的课光绪最爱听。因爱生情由情增爱亦是人之常情。此外翁同龢自嗣子去世后嗣孙安孙、德孙又相继夭折“门户遂断天之所废”膝下无子嗣老怀瘀伤从此把一片怜爱之心全部倾注在了光绪身上。不但在学业上对光绪进行耐心的教导而且在生活上也像慈父般地关怀他。而光绪由于自小就离开父母入宫生活更是对翁同龢无微不至的关怀倍感亲近师生之间的感情日益深厚、日益亲密。
今早军机议事被取消让翁同龢本来由于昨日冯华来访而兴奋的心情禁不住又沉了下来最近一个阶段以来皇上的身体可真是不怎么好。虽然他很希望马上把冯华的那些振奋人心的设想尽快告诉皇上但是皇上的身体却让他更加牵肠挂肚。坐卧不宁地好不容易熬过了上午就在他忍不住要进宫探望皇上之际没想到还没有动身皇上到先派来人来传召自己了。
翁同龢踏入这熟悉的上书房同样是万分感慨。在这里他曾倾注了毕生心血教授过大清国的两位皇帝他希望自己的天子门生能够重振大清的国威洗刷自鸦片战争以来多次蒙受的耻辱。可谁想几十年过去了他已从一个风华正茂的翩翩才子步入了垂暮之年而大清的国势更是每况愈下。
皇上形单影只的坐在御书案后让翁同龢也感到一阵心酸。紧走两步给皇上请过安后他关切地劝道:“皇上病体未复还是应多歇息一些日子不要过度劳累才好。”
看到翁师傅终于“姗姗来迟”而且还是一如往昔的那样关心爱护自己光绪的情绪有些激动起来:“朕的身体到没有什么主要是心中甚是思念师傅想和师傅说说话。师傅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将何以为天下之主呀!”说罢光绪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双目一红眼泪刷的一下夺目而出。
皇上的这番真情流露以及悲愤无比的话语也立时触动了翁同龢的心弦一刹那间他的老眼湿润起来。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翁同龢悔恨地说道:“臣入值毓庆宫侍皇上读书已整整二十年了皇上待臣之恩、信臣之笃非其余诸臣可比。然此次与倭奴一战皆是臣于敌势军情暮焉不识遂致全权之使再出而和议于是遂成割地偿款为从古所未有。臣既不能力争于未画之前又不能挽回于未批准之际心中真是惶恐之至愧对皇上隆天厚地之恩!”说到这里师徒二人皆已是泪水连连、泣不成声。
好半天才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翁同龢劝慰光绪道:“如今既然御押已签条约已定一切都已成为事实皇上就当痛定思痛‘下哀痛之诏作舍旧之谋’奋有为以雪斯耻!”
擦了擦眼中的泪水光绪点点头:“这一切朕都明白只是每每想起这些事就让我心头郁闷异常、难受之极?我就不明白凭我堂堂中华大国怎么连个小日本也打不过?难道真的是大厦将倾毫无办法可想了吗?”
看到皇上还在为条约的事苦恼不已翁同龢不由得想到了冯华。他将话题一转:“皇上冯华来了。”
闻听此言光绪马上来了精神:“噢冯华终于来了。翁师傅赶快宣冯华进宫朕要见他!”
“皇上龙体欠安依老臣之见召见冯华也不急于这一天、半天的时间。”翁同龢劝道。
“冯华学自西洋、忠心报国辽东破敌更是尽显其大将之才朕思贤如渴急欲见他久已!”光绪十分兴奋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红色。
担心地看了一眼皇上翁同龢应道:“皇上臣已经见过冯华了此人仪表、谈吐和见识俱都非常出色确实乃绝世之材。而且在台湾问题上冯华还有一个设想或许能够亡羊补牢稍微挽回些许不利的局面。”
翁同龢的这句话就如同一剂“十全大补丸”立刻就让光绪的整个人都焕出了一股异样的神采。他急切地问道:“翁师傅到底是何办法?赶快说来听听。”
当下翁同龢把冯华对中日目前形势的分析以及“秘密资助志愿军渡海援台拖垮倭寇”的设想详细描述了一番最后又补充道:“皇上臣以为冯华对形势的把握以及敌我情况的分析都极为准确。《马关条约》既然已经签字盖章就不宜贸然毁约否则很可能会招来泰西列强的不满并给他们以可乘之机。如能在台湾做活这个眼就成了这盘棋能否反败为胜的最后机会。臣也认为只要能利用台湾各界反对割台的力量把倭奴长期拖在战争的泥潭里用不了太久倭人的经济必然支撑不住这场战争最终‘鹿死谁手’还真的不好说呢!只不过具体该如何援助台湾还应该从长计议不能让人抓了把柄去。”
犹如拨云见日一般光绪压抑的心情由于这一线希望的存在豁然开朗起来他站起身激动地说道:“只要能保住台湾、澎湖只要能打赢这场战争就是付出再大的代价朕也愿意尝试!”刚说到这里光绪猛然感到一阵眩晕袭来身体晃了几晃又坐回到了龙椅之上。
“皇上,皇上……来人呀!赶快叫太医来。”看到皇上伏在御书案上久久没有动静,翁同龢不由得大惊失色忙不迭地向外呼喊起来。
接到翁同龢传来的皇上再次病倒、觐见日期只能往后推迟的消息冯华暗自叹了一口气:“看来尽快结束此次京师之行恐怕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前面还不知道会有什么波折在等着自己。”
事情的展果真就像冯华担心的那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冯华虽然并不想让义勇军卷入到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之中可是由于义勇军在辽东战场上的突出表现冯华和义勇军已经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各种政治势力决不会容许这么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可以飘然置身于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