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毅的这段儿小插曲很快就如过眼云烟被众人抛到了脑后然而仁寿殿中的气氛却因此变得轻松起来。看到慈禧的心情似乎比刚才好了许多一直也在察言观色的孙毓汶不由得暗暗舒了一口气。近一个阶段以来他可是没少收受冯华的馈赠如今冯华有事按说正需要他于其间大力周旋。可是刚才看太后的意思分明是对冯华心怀不满自己怎可在此时触太后的霉头。现在既然事情暂时没有了问题自己不如也来个锦上添花亦算是对得起冯华。
“太后微臣以为此事的处理需要慎之又慎切不可贸然行事。刚才臣在得到消息赶往颐和园的途中现满大街的人们都在争购新近才在京津两地出版的《国闻报》并且情绪皆异常激动。派下人一打听才知道《国闻报》今天几乎全版介绍了台湾军民七战七捷、全歼倭寇第一旅团的战事报导如今怕是整个京城都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了。而且就在臣刚出西直门不久京师之中已经传来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如果轻易做出封锁台湾海峡、断绝大6援助的决定恐怕立刻就会在朝野引起巨大的震动啊!”孙毓汶在这微妙的时候突然又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这一番话立时就在仁寿殿中引起了一片**。原来昨夜是孙毓汶在军机处当值今日早朝后只有他回了家可是刚到家就被恭亲王派出的人给追了回来。匆匆赶到颐和园后还没来得及向众人说这件事皇上和太后就已经到了仁寿殿。
“此事当真!民间怎么会这么快就得到消息?这件事先不必急着作决定看看情形再说!”意外的变故使得慈禧禁不住勃然色变神情也再次阴沉下来……
身着便装的翁同龢随意在行人如云、繁华热闹的前门大街上溜达着两个跟班则紧紧地跟随在他的身后。如今的前门大街明显与往夕有所不同虽然喧嚣热闹依旧可是人们脸上的神情却少了几分麻木与淡漠多了一些异样的神采与活力。
听着大街上报童此起彼伏的“看报啦!看报啦!台湾七战七捷最新报道”的吆喝声以及往来行人兴高采烈的议论声翁同龢心中充满了对冯华深谋远虑的佩服之情。别人或许还不明所以但亲自为《国闻报》的刊行办妥相关手续、并一直对其加以关注的翁同龢却知道这一切都是出自冯华的布置。
当初冯华在策划“志愿军渡海援台”的方案时何尝不清楚此事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麻烦与风险。先想以义勇军一己之力彻底挽回台湾被割的命运本身就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弄不好就会是一个损兵折将的下场;其次以自己对慈禧和中国近代史的了解那些已经被吓破了胆的主和派肯定不会同意此事这件事只有依靠光绪和主战派来进行。然而此事开始阶段尚可以隐瞒得住一旦志愿军入台这一秘密早晚都会被揭穿而背着慈禧私自谋划此事也肯定会让她生出不满和戒心来。
不过冯华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如果任由历史照着目前的轨迹展尽管自己所承受的风险要小得多但中华民族的腾飞却仍然是一件极为遥远的事情。苦难的中国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磨难自己怎么能眼看着它还这么按部就班的走下去。非常之时须行非常之事只有将历史的轨迹打乱尽快唤醒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精神中国的“宿命”才有可能得以改变。
“舆论战”是冯华做出“渡海援台”决定之后第一个想到的事情。他知道当今的大清国还是慈禧这个老妖婆当家作主什么事情没有她的支持几乎寸步难行。如果慈禧不能最终认可此事还是做出了封锁台湾海峡、不得向台湾进行援助的决定那么自己前面的一切努力都将变得毫无用处。可是要想取得慈禧对援助台湾的支持或认可单靠主战派在事情暴露后的抗争肯定行不通自己必须在各个方面都提前作出准备而“舆论战”就是冯华一系列精心安排的重中之重。只要能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出一种群情激愤、誓死抗倭的氛围慈禧在作出决定的时候才会心存顾忌主动权也才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舆论战”的安排布置冯华从天津之行再次拜会严复时就已经开始了。在与严复的会谈中冯华除了谈到自己“中体西用”学说的本意以及对《天演论》的期待外还特意拜托严复在京津两地办一份儿报纸——《国闻报》。其用意一方面是将其作为一个宣传维新思想和《天演论》的阵地一方面就是为即将开始的台湾战役在舆论上造势。
冯华回辽东后深知此事重要性的严复就在翁同龢的大力协助下很快把开办报纸的相关手续办理完毕。接着他又利用自己的影响聘请了许多在京津两地颇负盛名的名士作为《国闻报》的编辑迅完成了《国闻报》的前期准备工作。
7月2o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国闻报》终于在京津两地正式刊。《国闻报》为双日刊严复任主编报刊内容除了包括刊载世界各国消息、中国各地消息以及摘自《京报》的上谕和奏疏等内容的政事近闻、中外近闻外还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各种有关维新变法、民主科学的文章。
不过出于冯华的授意《国闻报》的新闻报导侧重于介绍正在进行中的台湾战事和旅大经济特别区的筹建工作。宣传维新思想时《国闻报》也并没有简单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批判而是采取“百家争鸣”的方式充分邀请各界人士畅谈自己的观点、看法。虽然报纸上的新观点、新思想每每会引来一些观念陈腐、思想守旧之人的痛声批驳但《国闻报》的这种看似没有自己观点的办报方式却立刻就引起了京津两地众多人士的极大兴趣。不仅是激进的维新人士、思想较为开通的王公大臣以及普通的官吏和市民百姓对其极为关注就连许多的顽固分子也因为必须要对那些数典忘祖、大逆不道的言论进行鞭挞而时时加以注意。
仅仅两周的功夫《国闻报》不但迅在京津两地站稳了脚跟而且还赢得了大量的读者销售量扶摇直上已经接近5ooo份左右。另外在《国闻报》有意识地引导下人们本已经十分高涨的反日情绪随着台湾战事的深入报导再度开始升温。倭寇残酷镇压、屠杀台湾军民的事实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心有戚戚、愤怒异常;台湾民众誓不从倭、拼死抵抗的无畏精神又让人们在暗自惭愧之余心中充满了同仇敌忾的战斗漏*点。而如今“台湾七战七捷倭寇第一旅团全部被歼”的巨大胜果更是让所有的一切都达到了顶峰。不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再次被打碎国人的士气和信心大为增强而且报导中关于“血浓于水反对割台;一雪前耻誓死抗倭”的号召还极大地激起了全体中国人的爱国热忱与民族自豪感。
林肯曾经有过一句名言“你有舆论的支持无往而不胜;没有舆论的支持无事不败。”这句话如今在“志愿军入台”一事上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台湾七战七捷倭寇第一旅团全部被歼”的消息在迅被中外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后只不过短短两天功夫一场声势浩大、遍及全国的反日援台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IAoShUo.com)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