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近代史-第114章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4章(2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如果早上二十年,伊朗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土耳其是欧洲病夫,英国自然是想怎样就怎样。现在嘛,伊朗在礼萨汗的领导下21年就独立了,土耳其也在穆斯塔法凯末尔的带领下于24年独立。

丘吉尔仔细研究过后,还是放弃了使用武力的打算,大英帝国的武力实在不足为凭,他决定尽量采用外交手段,把土耳其拉到英国一边。相对而言,土耳其与英国的关系更好一些儿。距离中国也远一点儿,中国武力干涉的可能性也小一些儿。

至于从源头上截断德国的物资补给,丘吉尔并不认为有可行性。中国自独立以来,和英国的关系就一直不好,多半时间里,两国关系只能用恶劣来形容。中国由于实力不及,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但中国现实的狠,与犹太人差不多,在贸易上向来一视同仁——丘吉尔在欧战就知道了这一事实。因此,在他看来,英国不可能为中国提供更大市场,更多利益,外交部与中国的交涉,只是略尽人事而已。

中国是在24年前后,与伊朗、土耳其和阿富汗等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但真正的发展,还是在28年以后。从那时候开始,主持中国的外交的人选,从顾维钧换成了唐绍仪,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这也不光是外长变化引起的,中国内外情况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

在二十年代初,中国立国未久,实力平平,自然在外交上要低调,需要周旋于列强之间。待唐绍仪接任外交部长,那已经是28年,中国国力大为改观,政策也就随之一变。更注重中国的国家利益,注重发展与弱小国家的外交关系,积极主动为国家谋取利益,并维护华人在外海的切身利益。

像伊朗和土耳其这样重要的亚欧大陆桥,自然是中国外交的重点。

中国也算是列强之一了,但中国在对外交往上,政策与各国有所不同。我没有照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然而,中国没有对外殖民的企图,彼此之间交往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使各国对中国的印象不错。

老实说,我知道,殖民主义已经落伍了,就直接采用了经济剥削办法——试图把各国变成中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实质其实与殖民主义是一样的,却更为隐蔽,手段更缓和,也无意使用武力强迫各国,来谋求暴利。

这样一来,中国就没有什么压迫性了。“经济剥削”是生产力差距决定的,你的生产力落后,技术落后,必然会受到剥削。唯一的区别,就是哪国来剥削罢了。

所以,各国都觉得中国比较好相处,贷款也好,商贸也好,外交也好,都有几分平等的味道。且中国又不会插手干涉别国的内政,只要求与各国同等的贸易条件。各弱小国家自然愿意与中国打交道。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的。需要的话,我就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来维护一个亲中的政权。反正,我不动用大部队,还可以动用龙牙。关键的时候,一把匕首就可以改变政治局势的。但手段更隐蔽,效果更显著。

晚上补全...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