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威廉戈林,1893年1月12日生,早年曾担任第11飞行中队的指挥官,在欧战**击落22架敌机,是德国的王牌飞行员。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1飞行中队战后聚会的时候,戈林是唯一未被邀请的队员。
至40年为止,戈林历任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内阁成员,空军元帅,四年计划的负责人……已经成为纳粹的二号人物,希特勒的得力助手和接班人。
在40年5月,德军大胜英法联军,把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附近地区。戈林却不甘心自己的空军处于辅助地位,为了抢功,他向希特勒游说道,如果征服欧洲是由德国国防军完成的话,国防军势力一定会大涨,这会使元首的威望受到损害云云。
希特勒深以为然。在戈林保证解决战斗的情况下,希特勒发出了要坦克部队停留在运河一线,停止向前推进的命令,而把进攻任务叫给了戈林的空军部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国防军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德**官团的影响力极大,是德国陆军的灵魂。不要讲希特勒,就算是德皇威廉,军官团也不怎么放在眼里。对德**官团元老而言,希特勒只是个“维也纳的下士”。从某种意义来说,德国陆军是希特勒的合作者。
希特勒对此早有不满,自不愿意增加德国陆军的声望,扩大其声势。
而且在当时,空军越来越受到重视,认为是主要作战力量,却还不熟悉空军的使用。杜黑的《制空论》被许多人奉为圭皋。其实,在不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时候,面对训练有素,有所防备的敌人,空军还不足以成为决定性力量的。地面的战斗,始终还是需要地面部队来解决。
希特勒相信了戈林的许诺,把任务叫给了“自己人”——戈林一手建立的空军,是出于政治需要,也是觉得,“煮熟的鸭子飞不了”。
谁知道,“煮熟的鸭子”还真是飞了。
由于天公不作美,恶劣天气从五月底一直持续到六月中旬,德国空军的打击力度大受影响,而海滩上的环境,也大大减轻了轰炸的威力,敦刻尔克的英军部队损失有限。
反而使盟军获得了一个意外的喘息机会,他们得到时间调整了防御,巩固了敦刻尔克周围的袋形阵地。
5月30日,在丘吉尔的命令下,英国海军开始执行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公报反复宣称,“在阿托瓦的法军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被迫退入敦刻尔克周围地区的英军在我们集中进攻之下正走向毁灭”。
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却只花了四天时间,就撤退了13万多人。
等到德国人发现问题严重的时候,却为时已晚。德军面对的是一条稳固的防线。在战争中,穷寇莫追,归敌勿迫。这是因为想要逃命的敌人,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战斗力,会拼死作战。再强的军队,面对拼命的敌人,也一样会头痛。
为了能够撤退,英法联军就是在拼命作战。在德军的疯狂进攻和猛烈轰炸下,盟军阵地仍巍然不动。
说到底,“为了消灭敌人”与“为了生存”,两者爆发的作战意志完全是两个层次的。
加之,英法联军阵地完备,兵力多达数十万,武器装备的差距再大,也没有抗日时中日两军的差距大。德军若是能顺利攻克,才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