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中国增兵哈萨克,使东南方面军的压力大增,迫使苏联放弃了从东线调兵的打算,又削弱了苏联的此种优势。可以说,在希特勒开始“台风”行动之前,苏德的战争走向并没有太大改变。老实说,即使有了改变,我也不会知道。
7月下旬,希特勒还是在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以莫斯科还是以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为最后目标”的问题上,希特勒与参谋部发生很大分歧。他置实力最强的中央集团军群与不顾,使其白白在斯摩棱斯克闲置(斯摩棱斯克距离莫斯科只有200英里)。坚持抽调兵力,对南方集团军群进攻乌克兰和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提供支援,也就是说,要以南北两线为目标。
从战略上讲,德军进攻苏联,也还是闪电战,要求速战速决,进攻莫斯科的“斩首”行动最合适,希特勒调集兵力进攻苏联的工业区和资源地,打击苏联的战争潜力,实在是舍近求远了。
这也就罢了,错有错招。
占领列宁格勒,北方集团军群就能会合芬兰军队,并切断苏方通向卡累利阿和摩尔曼斯克的交通线。摩尔曼斯克是盟国提供援助的重要中转港口,列宁格勒是莫斯科北方防线的核心,也是重要的工业基地。
占领基辅,再向东就是库尔斯克,进一步就是斯大林格勒。如果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不仅可以截断巴库油田对苏联的供给,沉重打击苏联的抵抗,也可以取得中国的支持。就算中国拒绝出兵,起码在物质补给上,德军可以获得与苏联相同的水平。一加一减之下,将极大改善德军在苏联的战略形势。
基辅离斯大林格勒可有一千多公里,德国人根本没有往这里想。
斯大林被迫放弃了基辅,选择保卫列宁格勒。
8月中旬,南方集团军群攻克了基辅,俘虏了六十多万苏联红军。同时,北方集团军群的列宁格勒战役也开始了,但这里的进攻就没那么轻松了。斯大林把最信任的将军朱可夫派往列宁格勒,朱可夫也没有辜负这种期望,他指挥苏军奋起抵抗,迅速稳固了列宁格勒的防守。德军的攻势没有进展,只好采取围城战术,以饥饿打击苏联人。
希特勒是个聪明人,很快就发现自己舍近求眼了。然聪明反被聪明误。随后,希特勒又犯了个更大的错误——他决定改正错误。8月5日,希特勒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重新发动对莫斯科的进攻——“台风”行动。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不管是希特勒,还是德国参谋部,由于战线距离斯大林格勒较远——近千公里,并没有把中**队考虑在内。
因为要从南、北两集团军群再把兵力调到中央集团军群来,“台风”行动一直等到9月上旬才开始。兵力调来调去都是需要时间的,这就给了苏联喘息之机。
莫斯科防线摇摇欲坠,斯大林不得不把朱可夫又从列宁格勒招回来,担任西方方面军司令。要不然,朱可夫怎么会被称为“胜利象征”,他是哪里危急,就派到哪里,并切实解决问题。
然后,又冒险从东南方面军抽调了三十个师,其中十个师是精锐部队。此时,苏联红军东南方面军兵力只剩下五十五万,而中国在哈的驻军则有六十三万之多。苏军第一次少于中**队,还有许多是新兵。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斯大林也不能不冒险了。
苏联之前也从东南方面军调过并,不过苏联做的很巧妙。他们把萨马拉、乌法等地作为新兵的整编地,把东南方面军的少部分老兵和军官混遍进新编部队,使新编部队战斗力明显提高,却把训练合格的新兵编入东南方面军。
由于新兵比例不大,也不会大幅降低东南方面军的战斗力。而东南方面军掌握的兵力大增,算是以数量弥补质量了。
并且,这么做的话,中国很难发现东南方面军的兵力调动情况。
然而这一次,朱可夫也不能左右形势了。
9月初,“台风”行动开始了,希特勒集中180万众,1700辆坦克和1390架飞机,进攻莫斯科。在短短的半个月里,德军打了一场“教科书式的战役”——俘虏了苏军65万人,还有5000门大炮,1200辆坦克。最冷静的德**官,也相信会在冬季来临前定会占领莫斯科。要知道,德国至此已经歼灭苏军四百多万,即使以苏联一亿七千万人口,也是极大的损失。
德军的进攻势不可挡,十月上旬,德军已经从北、南、西三面,把莫斯科包围住,并试图截断莫斯科唯一的东方通道。与此同时,德军开始对莫斯科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轰炸机和重炮,夜以继日,轰炸莫斯科。
晚上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