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侠客行套装(全5册)-第62章 薄幸平生唯反复 从山海关之役看吴三桂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2章 薄幸平生唯反复 从山海关之役看吴三桂(2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五月初,镇守山海关北侧的吴三桂部队向闯军投降,西侧的军队在闹哗变势,而多尔衮的白旗军就是不肯挺进接战。吴三桂多次派人前去请求发兵,多尔衮就是不为所动,非让吴三桂亲自提出“投降”不可。而且还强烈要求“当面议定”,递交降书的所在地是清军列阵的后方“欢喜岭”。

无可如何之下,吴三桂只得在1644年5月27日,出关突围,驰至岭上,签下了卖国文书——只不过,无论就事实面或法理面而言,当时吴三桂所卖的只是他自己假想中的一部江山,一个被流寇窃据的空壳子。这笔交易在清军方面也划算极了——吴三桂率兵将由北门杀入山海关,点齐五万人马,开西、南两面城门与闯军接战,同时东门洞开,迎清军入关——接下来不过是打一场仗,赚得一个“天下”。截至清军全数入关的一刻为止,居高策马于南门之外、可谓近在咫尺的李自成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近中午时,狂风骤作,山海关四下里一阵飞沙走石,烟霾笼聚数十里,几有伸手不见五指之势。李自成的骑驾在一座小石山上,也模模糊糊看不清远方。待雾霭渐渐落尽之后,他猛可发现一标白旗军冲破自己的部队前阵,且后继人马正源源不断地从山海关关门里冲杀出来。此刻,一名随军的和尚忽然出现在他面前,道:“白旗军不是关宁兵,是满洲兵,皇上赶快回京罢!”

李自成窜回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吴襄,还有吴家上上下下的一干亲眷,计三十八口。山海关之战结束之后的第十天,多尔衮也率领清军入京。吴三桂遍寻不着陈圆圆的尸体,又听人说还是那个刘宗敏把陈圆圆掳走了。

不过,大顺军向山西、陕西逃窜的时候为了减轻辎重负担,也为了减缓清兵追击的速度,据说沿路抛洒金银珠宝。我们很难考证出陈圆圆是不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被扔下车来的。不过她——经由一种非常神秘的辗转过程,犹如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一样,陈圆圆又回到了吴三桂的怀抱。从此随吴三桂转战四方,一直没有再分开过。吴三桂日后受封为平西王,世镇云南,兼辖贵州。逐渐有拥兵自重,永以为王的打算。而康熙帝即位之初,也早有“撤藩”的图谋。清廷的假设是“撤亦反,不撤亦反”,所以“以撤试反”;吴当然要反,因为以他的智慧,根本经不起测试。

吴三桂出关入关、出关入关,可说是一反再反、三反五反,这并没有能让他的历史地位“负负得正”,从无论多么宽松的道德标准上去看,他不过是个“反复小人”。“反复小人”的特质是只算计眼前的最大获利,这种人没有耐心思考,所以常便宜行事。这种人没有专注于长远价值的追寻能耐,所以总是在依傍既成的最大势力。而且这种人最容易志得意满,所以看不起弱者——即使当他成为某种时势卵翼之下的英雄,也会对奉之为英雄的弱势者发出一种彻底的轻蔑。“反复小人”永远待机而变,是个被“处境”决定的宿命。惨的是再怎么得机而变,变而为侯、为王,仍是个小人。

至于陈圆圆还有些老妓女的见识,自从跟着吴三桂过了些年好日子,仍不免色衰爱弛。加以吴三桂封王之后,后宫佳丽有千余人——清人笔记上记载了她最后的一个竞争对手是个叫“连儿”的少女,只有十七岁,擅写诗,有“练裳缟袂,执白扇立九曲桥上”的风致。眼看拼不过小辣妹,老西施便借口年老迟暮,出家为女道士。康熙十九年(1680),吴三桂举兵失败,清军打下昆明,陈圆圆也就不知所终了。不过,失踪之前她留下了一首诗:“新词旧忆最无聊,犹记楚宫顾瘦腰。薄幸生平唯反复,温柔意态赚萧条。曾因国色催鼍鼓,未若轻裳压曲桥。老去稍知春事促,蜉嗟过午韵仍娇。”这里,先得略作解释,最后一句用的是唐张九龄《感遇》之三典:“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如果此诗记事未曾夸大,则从末句可知:陈圆圆虽然是半老徐娘,但应该还颇有可观,“韵仍娇”说的既是诗,又是人,俏皮而佻达。至于对吴三桂的回忆,真是鞭辟入里、言简意赅——薄幸生平唯反复,如此而已。

<!--PAGE 5-->

故事之外的故事

陈圆圆才名为艳色所掩,诗情似亦为遭际所掩,实在是千古可憾之事。我并无史识,书读得也少,根本也想不起要从这陈圆圆的著述上着力。之所以发现她来的一些为数并不太多而品质极为纯粹的诗作,主要是因为另外一位诗人的缘故。

让我们先读几首陈圆圆所写的五言绝句:

秋容当晚节,犹恨不如诗。

铸字非关律,偏凝绝俗思。

踽踽竟穷年,耽诗老更偏。

新声清似凤,逐响入云天。

径仄愁人少,林高晦荫疏。

遥知峰秀处,独我一声歔。

第一首,应该是完成于吴三桂初抵云南之后不久,虽说意境有些“自清凉无汗”,毕竟还显得安详。似乎写诗是陈圆圆唯一的寄托。到了第二首,凄凉景况更浓,明白地指陈“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处境,那一声“逐响入云天”——不消说——当然是指“轻裳压曲桥”的小情敌。这娃儿当时应该是云(南)天之下最知名而受王爷宠眷的姑娘了罢?是以到了第三首,其孤寂落寞,看似竟有出尘之念了。

若非身为一介女流,又关系着晚明旦夕之存亡,情感细腻、诗句凝练的陈圆圆在诗史上应该领有一席之地的。可惜的是能够知道她、重视她、揄扬她的诗人,自己也命途乖舛,遭遇坎坷——这位后来颇以文名显扬一时的诗人以剧作震烁古今,但是他的诗论,从来没受到人们的重视。

洪昇,曾经为陈圆圆写过三首诗:

痴顽无俗侣,惯得情如许。

铸字计艰难,寒吟浑失语。

借月赏新题,诗深意不迷。

清吟如照面,韵到小楼西。

片石横云枉断肠,抛家忍死待封王。

琵琶作语争听怨,苇箦飞灰漫看荒。

枉托红颜催赫怒,宁知白首悔轻狂。

吟成一卷伤心事,暮鼓沉声入夕阳。

最后一首的颔联上句(第三句)用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的“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颔联下句(第四句)说的就是吴三桂遇见那道士的真实经历。尾联则充满了对陈圆圆之不能见知于时人的慨叹,因为洪昇对自己也有一模一样的感慨。

<!--PAGE 6-->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