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过的送别之吟,送别之人叫金埴。金埴(1663—1740),先世曾经是明朝的高官,父金煜,顺治十年(1653)进士,官至山东郯县知县。就在洪昇被逐出家门之前一年,金煜罢了官,当时的金埴还不到十岁,此后金家再也没有兴旺起来。金埴本人也是场屋不遂,始终只有一个秀才出身,馆幕生涯也是时断时续,平生最是津津乐道者,不外幼年时曾受诗坛领袖王士禛的赏识,称他为“后进之秀”;也由于精通小学的缘故,曾经帮仇兆鳌校订过《杜诗详注》,著有《不下带编》和《巾箱说》笔记两种。
金埴之所以怀抱着兴奋的心情送别,乃是因为洪昇此行终于看似有了“出息”。邀请他去的是江南提督张云翼。张云翼“延(洪昇)为上客,开长筵,盛集文宾将士,观昉思所谱《长生殿》戏剧以为娱”。(《不下带编·卷一》)
这一段记载里的“盛集文宾将士”其实不只是寻常应酬,也有重新为洪昇打造声势的用意。果然,当时的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就是因张云翼绍介,特地邀洪昇到自己的宅邸去搬演。金埴也凭风闻而记录了当时的盛况:“时织部曹公子清寅闻而艳之,亦即迎致白门(按:即指当时的江宁,今之南京),南北名流悉预,为大盛会。”(同前揭书)
据说,曹寅特地准备了两部剧本,一部自置于席上,一部置于洪昇的席上,每当演出的优伶唱完一折,二人便相互讨论曲中音律节奏、字句声腔,时而校雠改订,举凡三昼夜才将整出戏演完。这是洪昇——甚至其他许多剧作家——生平仅有的奇遇。做主人的曹寅不仅知音善度,提供了行家文人的赏识意见,同时还馈赠了洪昇极其优渥的程仪。洪昇从来没想到会遭逢这样的际会——当然,他也不会知道这第一次竟也是最后的一次。
在回松江张提帅府的半路上,舟行过乌程,洪昇喝醉了,失足坠江,又正巧遇上野风大作,把爝火灯烛都吹熄了,乌涛**莽,漫染长夜,遂不可救。另外还有一个传说,悲剧发生那天是六月初一日,先是一个跟随他多年的老仆失足落水,洪昇提灯往救,自己也不小心溺死了。
渔洋山人王士禛形容得简赅入里:“昉思遭天伦之变,怫郁坎壈缠其身,终从三闾于汨罗,仅以词曲传耳。悲夫!”另外,吴宝崖有《舟过乌戍吊昉思诗》悲切有味,盖纪实也:
烟水依然拍野塘,饥驱客死倍堪伤。
乌程酒酽漏将促,白舫灯昏风故狂。
失足久无人济溺,招魂剩有鬼还乡。
江南儿女应传语,分取钗钿吊七郎。
洪昇亦能诗,今尚存《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不过他自己应该很清楚:他的诗太“直致”,不够婉转,缺少蕴藉。在戏曲中,这种修辞自是明白晓鬯,令观者易解;一旦成诗,即易伤于俗。像《己未元日》的“大地春回日,羁人泪尽时。七年身泛梗,八口命如丝”。这样的“直致”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鄙朴”了。洪昇就曾经在把诗拿给小老弟金埴看的时候说:“吾诗恐鄙朴难售,君笔如绘家设色,可为吾施淡粉轻胭,稍微点染。”(《不下带编·卷三》)
金埴在洪昇死后,曾经有一首七律,取两人作别当下之景,命题《咏梨花兼怀昉思》,极有风致:
一枝带雨雨如丝,忍受春风立几时。
失足宁随波戏月,吞声恁教泪凝脂。
园中子弟新梳懒,殿外妃嫔独恨迟。
簪笔含香谁省识,半篙烟霭到天涯。
这首诗“暗中用典”,巧妙非常;不但融汇了白居易《长恨歌》里的“梨花一枝春带雨”、“梨园弟子白发新”之语,还隐隐道出李白捉月、失足落水的故事,最后更将洪昇自己的《枫江渔父图题词》不着痕迹地铸入——尤其是“簪笔含香谁省识”,既用了洪昇的原词,又指涉了老杜的“画图省识春风面”(《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以带出“画图”的造境,至于结句,说的究竟是一个不知名的渔父?还是渔父这个意象的创造者屈原?或者毕竟仍旧是洪昇呢?
诗人送别,深情乃在悲伤啼泣之外。旁观说书的也来凑兴,将就着朱彝尊的七绝,为和一首七律,兼致因诗牢落之人。
顾曲能眈几度春,芙蓉雅唱柳时新[1]。
难堪士苑消清赏,易损才名剩瘦身。
一别人间留钿合[2],双成[3]阙下送骚人。
深情莫唱长生殿,自古情深是逐[4]臣。
[1]白居易《长恨歌》:“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2]钿合:装钗钿的盒子。
[3]双成,董双成,西王母的侍女,引申为美女。白居易《长恨歌》:“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4]逐,入声去读。
故事之外的故事
放逐,在中国的历史上向来有一种光彩的不光彩,也可以说成是不光彩的光彩。不论何者,都是在迁就世俗面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论断了被放逐者当世成就之不足观,出之以欷嘘嗟叹,扼腕之余,还得找些个气节、清操之类的装饰,好教后人不要以成败论英雄,更好掩饰论者对于功名利禄之攀慕窃喜。
<!--PAGE 5-->
实则,绝大部分的士人对于放逐的遭遇总显露出既不肯服气,又得藉之以博取名器的心理。于是使得放逐成了饶富纷纭诗意的一个语词。在金埴的《不下带编·卷五》中,有一则记载,说北齐时代的王晞受齐昭帝知赏,将以侍中任官,但是王晞却苦辞不受,后来与人说起个中情由,王晞用了几句话:“人主恩私,何由可保?”以及“非不爱作热官,但思之烂熟矣。”意思分为两层,一是皇帝的私宠难保久长,其二是一旦想做官想到透彻的地步,这官也就没什么好做的了。后来金埴的堂弟金文孙(兆珑)辞县令、请调改学官。金埴还以王晞之言作了一副对联送他:“宁退热官思烂熟(熟字入声),聊支冷俸就清闲”。不过金埴大约没告诉他堂弟:这一联是从另一位老古人的诗句里来的。
这个人叫洪皓,南宋饶州(今江西鄱阳)人,因抗忤权相秦桧而一再遭到放逐,最后贬至岭南南雄州(在今广东省南雄县),他在初抵南雄州的时候写过一首七绝:
竟谪蛮山消瘴雨,闲支冷俸计泥途。
可怜秋水蹄边碧,闲惹行人忆脍鲈。
最后一句语出《世说新语·识鉴门》:“张季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莼羹鲈脍菰米饭等物,在张翰(季鹰)那里是思乡情切、率性而归的召唤,可是在一个三贬五贬的逐臣洪皓笔下,就充满了讽谑式的自嘲,妙的是“闲支冷俸计泥途”这话冷隽之极,仿佛一个事不关己的出纳,拨着算盘珠子,计算着该核销多少盘缠给这个失意远谪的官员。
有这样的达观,就会看见别样的世界。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