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善男善女呀
父有慈爱之恩
母有爱怜之恩
因此
人生在世皆因
宿业之因
父母之缘
“什么呀!讲的是父亲和母亲的事吗。释迦牟尼之类的,只会讲一些人人知道的事。”
“闭嘴……你怎么这么烦人?”
“看,读的人不吭声了。我们正听得起劲呢!”
“行,要是不读了的话,就把刚才读的唱一遍。再加上点抑扬顿挫的音节——”
人
非父不生
非母不育
因此
气承于父
体承于母
读的人,毫不注重形象地,换了一个姿势,用手抠起鼻子来——因此渊源
母之爱怜于子
无与伦比
此恩形于孕前
这会儿,察觉到大家都默不作声了,读的人也有些失去了劲头儿。
“喂,在听吗?”
“听着呢!”
胎怀身十月
行、住、坐、卧
诸多苦恼
因苦无止境
纵得吾所爱之饮食衣物
也无迷恋
只求安然生产
“累了,可以了吧!”
“都听得好好的,为什么停下来呀,再给唱唱。”
满月之际
生产之时
痛苦之至
父母身心俱惫
母忧子甚
亲人皆俱苦恼
母子俱显生堕草上
欣喜无限
且如不顺者得佛之如意珠
一开始还打打闹闹的这些人,渐渐斟酌出些韵味来,不由得愈听愈入迷。
子之啼声
如母之重生
以母之怀为枕
母之膝为乐
以母之乳获食
母之爱为命
非母不穿,非母不脱
虽母饥饿
仍吐食予子
无母无育
去离兰车,及子成人
十指甲中食子不净
据推……
饮母之乳
一日八十斛
计论母恩
昊天罔极
“……”
“怎么了,喂?”
“马上,读。”
“哎呀,哭了吗。边哭鼻子边读的吗?”
“少开玩笑。”
虚张声势片刻后,继续读道:
母,受雇于邻
或汲水,或烧火
或推磨或拉磨
回家之时
身未到
先闻吾儿家中啼哭
想子所想所恋
不由心慌
乳汁流动
急急把家还
其儿遥见我来
摇头弄脑
呜呼向母
母为其子曲身、舒两手
以口吻之
二情恩悲亲爱
慈重莫复
二岁三岁弄意始行
若非父不知火可烧身
若非母不知刀可割手
若非父不知毒可要命
若非母不知药可医病
父母行来值他座席
或得珍馐
不啖辍味怀挟来归
向其与子
十来九得恒常欢喜
“呀……你又哭鼻子了吗?”
“想起什么了?”
“行了,你这样边哭鼻子边读,弄得我都怪怪地想流泪了。”
五
小混混儿也都有父母。
这些粗野的、不知死活的、活一天算一天的、暴躁的家伙也不是从树木中蹦出来的。
只不过这些人,平时谁若提起父母,通常会受到同伴们的指责。
(你——没出息的家伙。)
(奇怪,这么大了还总父母父母的。)久而久之,就都表现出一副无父无母的样子。
此时,父母的面孔被突然从心底召唤了出来,大家一片沉静。
刚开始的时候,还像鼻子下挂了灯笼一样,用滑稽的语调,哼唱般地、毫不上心地读《父母恩重经》,由于这部经文的语言就像“伊吕波”一样简单,念者听者渐渐地体会出其中意味。
<!--PAGE 5-->
(我也有父母呀!)
想起了父母,想起了喝着母乳,爬来爬去的小时候——虽然此时都是枕着双臂,将脚掌支向天花板或伸长,腿毛尽露地躺着,一副悠哉的样子,很多人却在不知不觉中流下了眼泪。
“呀……”
一个人对着读经的人说道:“还有内容吗?”
“有。”
“再读给我听听”
“等下——”
读经的男人坐了起来,用纸擤了下鼻涕,继续读道:遂至长大
朋友相随
父为子寻得好衣
母为子梳头摩发
倾尽所能,予子琼浆
于己则故衣蔽体
既索妻妇得他子女
父母转疏
私房屋室共相语乐
不知谁低吟了一声。
“嗯,确实。”
父母年高气力衰老
所依唯有子
所赖唯有媳
然终朝至暮
不来借问
夜半衾冷
五体不安,谈笑不再
犹如孤客寄止他舍
或急疾取使
十唤九违
尽不从顺
骂詈嗔恚
不如早死
父母闻之,悲哭懊恼
流泪双下,啼哭目肿
啊,汝初小时
非吾不长
非吾不材
“啊,但吾生汝……”
“啊,已经,我、我……读不下去了,谁来读?”
扔掉经书,诵读的男人哭了。
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横躺着的人,仰脸朝上的人,像鸭子一样将头埋进盘坐的两腿间的人……
在这同一个屋子里,那边那堆人,正因为赌博的输赢,修罗似的瞪眼睛——这边,一群混混儿,却完全颠覆了往常作风,静悄悄地哭了起来。
有人在房门口,一边环视着这个房间内的奇妙景象,一边问道:“半瓦还没回来吗?”
是佐佐木小次郎突然来访了。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