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这种淡定的感觉,在望舒离开洛阳城两日之后,就几近消弭无踪了。
安史之乱以后,整个李唐的国运都是朝着衰败走去,一切人事物,都笼罩着一种走下坡路一日不如一日的气息。这种国运的衰败,并非是天崩地裂,大厦倾倒一般的剧烈狂暴,而是一点一滴,润物无声而表现在一切万物之中的变化,却是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甚至每一颗灰尘,在李唐国运开始走衰之后,都表现出了颓唐之象。
因着那洛阳城乃是千年古都,人文昌隆,可谓是历经数朝而自身不衰,本身的气数已经足够对抗一国破灭的气数,故而望舒先前在洛阳城中,还只觉得一切繁荣昌盛,万物欣欣向荣,却是丝毫没有感觉到一场安史之乱过去,给李唐的天下带来的种种变化。
如今他走出了洛阳城的繁荣昌盛,一时踏入更加贴近百姓,也更加贴近日常的种种之中,却是才真切感觉到盛唐已经不再,国运日渐衰微的场景,一时间也是影响了他的心灵,却是叫他再不能像先前那般轻松自在。
离开洛阳之后数十里,望舒就已经感觉到了李唐国力衰微的表现,却是寻常城外的百姓,虽然还是个个有衣穿,有饭吃,可这所穿之衣,所吃之饭就要与洛阳城内有着天差地别,又是许多东西,都是应有而未有,颇显困顿贫瘠,着实不像是天朝上国百姓所应该有的生活状态。
在望舒的观念中,只怕如今南诏的百姓都要比李唐的绝大部分百姓生活轻松许多,却是虽然南诏地处西南蛮荒之地,却好在一应的自然物产不缺,加上国君治国较为松散,倒是要叫南诏百姓脸上的笑容比望舒所见的李唐众人多上不少,也是叫他感慨。
破灭李唐国运,乃是道门一早就制定下来的计划,百余年内,李唐必将陷入无尽混乱之中,随即引发剧变,以至于灭国之祸降临。只是亲眼看见气数衰败所带来的诸多影响,还是教望舒心中着实有些不忍,又是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得沿途观望,却是束手无策。
百姓乃是一国的基础和支撑,所谓君权神授,归根到底还是由百姓的支持带来帝王的言出法随。正如李唐太宗皇帝,经常引用《荀子》之中的话语,却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李唐的国运衰微,百姓们的生活便不复先前那般顺遂,却是冥冥之中,叫后来的皇帝失了人心,到得一定程度,自然是要引发崩溃的结局。
因着想要多看些沿途的风土人情,望舒便也没有施展什么法门,而是只靠着双脚行走,一路看将过去。反正以他的修为,就算不靠着神通法术,三年时间也是足够他将李唐的江山天下看个遍,中间若是有缘,自然也就能够遇上上主,一切顺其自然,也才是他此番下山最大的目的,却是看看以道门诸多高人联手,左右天下局势,到底能够做到那一步,与自己先前在南诏拓东城遇见的种种变数到底有何不同。
怕不是有半月之后,望舒一路向西,已经来到了陕州一带,满目山水,却又与先前所见山水不同,却是这山是黄土堆磊,水是大河滔滔,比起南诏的群山围绕,小溪潺潺,又是别有一番意境,也是不同风土人情的表现。
百姓的日子不好过,望舒的日子便也是一时不得轻松,却是行走在山水之间,有钱都管不来粮食酒水,饶是他早已能够辟谷,这日子也着实不太好过,却是少了口腹之欲,自是要叫他为难许多。
心中纠结之际,望舒就听得远处缥缥缈缈传来作法念经的声音,伴随着不太合拍的各色法器响动,一时叫他多少觉得有些欣喜,却是这几日来,第一次听闻得人声,无论前面在做什么法事,始终是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对他来说都是极好,却是一时朝前赶去,直直翻过了小半座山头,才见得半山腰一个不大不小的村落,那做法事的声音,便是从那里传来。
本着凑一凑热闹,拢一拢人气的意思,望舒一时快步朝着那小村落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