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在建国之初,气数便是与李唐紧密相连的,却是南诏除了隆舜这样的国主,李唐那边的情况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这百年时间里,李唐倒也的确出过治国有道的贤明君王,是为宣宗皇帝,此人在李唐末期,也有心重振国威,又是隐约晓得,李唐国运破败,与道门有着莫大关系,便也试图交好道门,却是不得其门而入,反而是莫名其妙地招了一众谎称道门弟子,实乃市井流氓的欺世盗名之辈入宫,日日进贡所谓长生不老的丹药,却是生生败坏了宣宗皇帝的身子,叫他五十不到便驾鹤西归,彻底断送了李唐最后的希望。
宣宗皇帝驾崩之后,接连继位的懿宗和僖宗都是骄奢**逸的亡国之君,两人皆是对国事昏庸无道,听信谗言,任用奸臣,叫李唐原本就风雨飘摇的江山局势一时间彻底陷入了动**之中,却是在望舒醒过来的头一年,李唐国境内便爆发了不亚于当年安史之乱的黄巢之乱,战火一直持续,竟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造成中原十室九空,寻常百姓连哀嚎的气力都不曾留下,对整个李唐江山击出了重重一拳,直接将这摇摇欲坠的江山天下彻底破败了去,却是一时间引发了旷日持久,浩大无边的兵祸。
天下大乱纷起,眼看着中原就要有诸多麻烦产生,灵均老道师徒几人便也就在南诏落脚,一时不想着回终南山,却是南诏的灭国也就在旦夕之间,虽是天命难违,众人也要好生守住三清观的道统,只要撑过这一次,道门在西南就算是千年万载的传承,再无任何变数,才算得上是功德圆满,众人与南诏的缘分才能彻底了结。
隆舜自身化作山泉之后,南诏的政权也是一时间风雨飘摇,却是隆舜在位期间,乌蛮百姓中多有不满,民怨沸腾,朝廷里乌蛮人和白蛮人之间也是明争暗斗,却是密宗的僧人一早便与白蛮人一方做出了预言,说是蒙氏衰落之后,乌蛮人便要沦为奴仆,却是白蛮人一举翻身,执掌这西南的皇室大权。
对于密宗僧人们的语言,一众乌蛮大臣心中都是暗暗不满,却也又是无可奈何,原是白蛮人这么多年以来,凭借着其作为历任国主母族的身份,在南诏王庭之中已经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发展壮大,隐隐一手遮天,叫人无法,难以阻止。
原本来说,乌蛮人与白蛮人之间一直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仇恨,却是白蛮人的前身河蛮人,乃是从细奴逻时代便被乌蛮人几番镇压,两族间多有争斗,当年望舒随着皮逻阁出征,打的就是河蛮人一支的血脉。
只是南诏立国之后,日益壮大,从皮逻阁到阁罗凤,几乎将整个西南都纳入了南诏版图之中,境内诸多的族群都归入了南诏国内,为了表示对各族的一视同仁,历任南诏国主都是要从各组纳娶妃子,其中又是以白蛮人最为势大,这百年里出了好几位圣母太后,凭借着母族权势,逐渐侵蚀了乌蛮人在王庭之中的权力。
加上一直以来,南诏历任国主都是颇受到母族一方的支持,又是愈发亲近白蛮一枝,借着白蛮人的力量还对抗制约皇权的巫教,几番明争暗斗下来,竟是叫南诏国主渐渐偏向了白蛮人一方,到得隆舜在位的时候,连着国号都改作了与白蛮人有关的说法,愈发叫一众乌蛮大臣心中颇有不满,几番寻衅,都不曾动摇白蛮人的势力分毫。
隆舜驾崩之后,王庭中耳目灵通之人也听闻得灵均老道又回到了南诏,一时间叫他们想起了传说中灵均老道的好处,众人纷纷找了各种借口,一波一波朝着巍宝山上赶来,想要求得灵均老道出手,挽回乌蛮人的权力。
只是到得此时,南诏的一切几乎都已经成为了定局,面对所发生的种种,灵均老道不单不能帮忙,反而还要叫其继续维持下去,原是南诏国运,从建国之日就是与李唐息息相关的,此时此刻,若是灵均老道出手帮助乌蛮人夺回大权,便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脸,不单不能叫南诏国运延续,反而会因为逆天而行导致道门在西南的衰败,搞不好就是功亏一篑的下场。
作为三清观这一片福地洞天的开创者,灵均老道对整个山脉的掌控能力并不曾因他百年的离去而衰弱些许,相反,这百余年来,灵均老道自身的修为也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几乎已经到得了证得仙道之前的陈老道一般的水准,这下子回转三清观,却是一时间操纵着整片福地洞天隐没了自身,叫一众想要上山来寻求帮助的乌蛮朝臣都是无功而返,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