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虽是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弹丸小国,管辖臣民只有四万七千六百一十三人,在大周所有诸侯国之中排在倒数第三位,但熊易登基为楚国国君之后,事无巨细,日日勤于政务,不敢稍有懈怠。随国大夫费衍在一旁辅佐,向熊易讲解楚国各地的物产人文,分析楚国的优势和不足,熊易也多次出外访查,足迹遍及楚国全境,同楚国百姓们打成一片,百姓们,没有不认识他的。
“百里之地,整日为鸡鸣狗叫之事所困,真让人提不起兴致来!”熊易说。
“君上莫急!伊尹曾说商汤,治国家若烹小鲜,火大火小都不行,过咸过淡也不行,不可操之过切,亦不可松懈,稳火适中是最好的。如今楚国国事不多,恰是说明国家稳定,商农和乐,此乃君上之功,百姓之福。”费衍说。
“唉——!我何尝不知这道理呢!虽如此说,大夫不知我心!”
“臣知君上在想什么!只是道路艰险,非一般人能为!”
“你说来我听一听!”
“臣知君上胸怀天下,有建功立业之雄心,又有经天纬地之大才,楚国虽偏居南蛮之地,但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地方。”
“这话怎么讲?”
“君上有所不知,楚国原属无姜国,自尊祖鬻熊灭了无姜之后,无姜数千里之疆土,被随、邓、唐、曾、郇、英等十二位诸侯瓜分,只留下最南的这块边陲之地。”
“嗯!”
“向北,楚国是不能再扩张了,但往南就不一样了。”
“南方怎么样?”
“南方是应龙大泽,直达南海,有万里见方的土地非我华夏,若加以开拓,可得良田百万,这是楚国的机遇。”
“哦!有这等好事?你不早说!”
“君上不要高兴太早,还有下情。”
“还有什么?”
“应龙泽虽大,要想纳入楚国版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为什么?”
“应龙泽中有四个部族,应龙、夔龙、烛龙、江龙,这四个部族控制着应龙泽向南拓展的通道,要想向南开拓,首先就要征服这四个部族。随国、邓国、唐国都曾有过向南开拓的打算,但都被这四个部族给打败了。”
“啊?!连随国这样的大国都不行,那我楚国就更不用说了。”
“君上也不要灰心,我们还有一个优势。”
“什么优势?”
“四个部族之中,以应龙族实力最强,控制着应龙泽北泽数千里的土地,我们要向南开拓,第一的对手就是应龙族。应龙族虽强,但他们的太庙在我们楚国国境内,每年的八月十四日应龙族的族长都会率族人来太庙祭祖。尊祖灭了无姜国之后,中断了六年,臣到丹阳以来,奉随侯之令,同应龙族通好了关系,随侯言于臣,大周以礼立国,信于天下,祖大于天,不可阻人祭祀,应龙族这才接续祭祀,直到今日。”
“他们的太庙怎么会在楚国呢?这又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