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詹公塔上的葫芦顶
詹(zhān)公塔前,《喜闻报》记者鱼长跃与供职于大尹文化集团的校友祝卿堪见面了。
詹公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本城县令,在抗倭守城时壮烈捐躯。为纪念詹公建起此塔,塔墙上刻满了捐钱买砖瓦的民众的姓名。塔的本名叫“镇倭塔”,塔旁碑亭里竖着一块巨碑,面朝曾经出现倭寇的东方。驮石碑的任务一般是由龙的九个儿子中很像大龟的赑屃(bì xì)来担任,因为他喜欢负重。但这里的情况不同,巨碑下镇压着一只大蜗牛,因为“蜗”与“倭”同音。
日月如梭,风侵雨蚀,四百多岁的古塔已摇摇欲坠,重建詹公塔刻不容缓。
重建之前,有一个问题先要解决——清理葫芦顶宝物。
就像每座庙的藏宝处在地宫,每座塔的藏宝处在葫芦顶。葫芦顶就是安放在塔尖的那个银制葫芦。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谁去把十三层高塔上的葫芦顶取下来?
人选已经决定,便是同为华光学校毕业生的鱼长跃和祝卿堪。准确地说,是以卿级武班的祝卿堪为主,长级文班的鱼长跃为辅。除了为本报采访,鱼长跃还兼任了电视台特约记者,因为要一边攀爬塔顶一边摄像,这对一般电视记者来说难度太大。
现在,鱼长跃开始使用小型摄像机,在塔前采访祝卿堪。
“祝先生,听说大尹集团会以詹公塔葫芦顶宝物见光为契机,组织有关内容的影视创作?”
“是的。我们估计,珍藏在詹公塔葫芦顶内的物品应与四百多年前本城发生的抗倭斗争有关。作为当年幸存居民的后裔,大尹集团感到有责任用影视手段重现那段不应忘却的历史。”
“祝先生,古塔年久失修,您不认为取下葫芦顶很有危险吗?”
这问题当然不是鱼长跃本人的问题,如果他顾虑安全就不会跟随拍摄了。记者所提出的应该是受众所关心的。
祝卿堪便如此回答:“可我要是舒舒服服坐在办公室里就没法展现自己,没法让我喜欢的女孩为我尖叫。”
“祝先生,您打算如何登上塔顶?”
“见机行事吧,也许我可以拽着铃铛翻上去。”
祝前鱼后,二人开始登塔。
这是一座八角十三层的文峰塔。除了寺院里的佛塔,其他的古塔大都是文峰塔。各府各县都有它们的身影,哨兵一样久久地站着。它们的建造一般都是为了改善当地的风水,总要镇压些什么。比如杭州的六和塔就是镇压钱塘江潮水,雷峰塔据说是法海和尚用来镇压白蛇的。而这座镇倭塔,为的制止侵略。
这塔早就禁止攀登了,祝卿堪和鱼长跃都是第一次上塔。摄像机收入盘旋的阶梯和二人的议论。
祝卿堪说:“你看,第一层的窗户开在南边,第二层的窗户开在西边,第三层在北边,第四层在东边,第五层又开到南边去了,就这样把窗户转着开,有些奥妙啊。”
鱼长跃说:“我查过资料。这样开窗户,跟铃铛有关系。”
“什么意思?”
“你有没有听见,塔上每一层的铃铛始终响个不停?”
“嗯,是这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
“有风啊。”
“为什么一直有风,也不停一停?”
“……”
鱼长跃解释:“诸葛亮的八阵图为什么会飞沙走石?奥妙在于石阵的排列。窗户的不同朝向会造成塔里的空气自下而上不停地回旋,从而不停地摇动挂在檐下的104个铃铛。”
祝卿堪恍然道:“铃声长鸣,也许象征着应该对侵略者保持不懈的警觉。”
“还有,”鱼长跃说,“你读过蜗牛背上的碑文没有?在那次抗倭血战中,我方阵亡人数是104人。”
“哦……”
他们终于登上十三层。
八个檐角上各悬一铃。
祝卿堪抓住一个铜铃稍一用力,因年久朽坏,铜铃竟被拽了下来。他又去试第二个铃,也不结实了。
鱼长跃要再试,祝卿堪摆手道:“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