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帝后来每谈起卓敬,仍然感到惋惜,曾叹道:“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者,惟得一卓敬耳。”
再道深为明太祖十分欣赏的刘璟,自那日被李景隆当众羞辱后,就心灰意冷,回到家里。永乐帝爱其文韬武略,很想启用他,登基后不久就派人去请,但他就是称病不起。
永乐帝便以叛逃亲王的罪名逮捕他,使人劝说道:“皇上神武,何让唐太宗,先生忠良,允为魏征可也。”
不想,刘璟瞪着眼道:“你们要我学魏征吗?好,我生死之分决亦。”
待到了京城朝堂之上,永乐帝即委以重任,但刘璟拒不接受。不仅如此,他还当着满朝文武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被戳到疼处的永乐帝恼羞成怒,命人把他关进天牢,但是即便如此,朱棣也没杀他的意思,毕竟真正的治国大才太难得了。
但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刘璟自己竟挽起头发上吊自杀了!
其实永乐帝内心中还是想安抚建文旧臣的,登基之初,他即命人把建文帝时期群臣的奏章进行重阅,凡是涉及民生之类的都留下,而把关于“削藩”的“违禁”奏折一律当众烧掉,以解他
们的顾虑。
他在大殿上道:“朕非痛恨建文旧臣,只是厌恶那些引导他变更祖制、离间他人骨肉的奸臣。以前你们是建文的臣子,就应该忠于他,今天事朕,就应忠于朕而不要曲自隐瞒。”
但事与愿违,朱棣以藩王“谋簒”兴兵获得帝位,这在儒家人的眼里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不少宁死不屈。
继上述的那些人后,暴昭、练子宁、陈迪、刘端、胡闰、王叔英、姚善、高翔、茅大芳等十几个大臣或地方官员都被杀害,而且大部分株连三族。
这些人的公开不臣和指责他继位的不正当性,激起了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本就心硬的朱棣的杀机。
于是他亲拟诏书:朕赖天地宗庙、之灵,父皇母后之佑,以有天下。凡更改太祖成宪、浊乱天下之奸恶,悉就诛戮。。。。。。再敢妄分彼此,怀疑诽谤,事发族灭。
而让永乐帝更加恨这些人的原因还有一个,一日,他的车架经过城门,上面悬挂史景清人皮的绳子忽然断了,人皮直往永乐帝扑来,如犯驾状。永乐帝忙命人把他烧了,心情十分不快。
不想当晚他又梦见史景清持剑追绕御座,惊醒后,对左右道:“他还想害我。”于是下令诛其三族,并将其乡亲邻里,朋友故人,统统捉来杀掉,当地遂成废墟。
值得一提的是受“史景清”案牵连的青州教谕刘固全家在聚宝门外受刑时,其子,年仅十五岁的刘超仰天长啸,奋力挣断绳索,夺过刽子手中的大刀连杀官兵十余人,最后受箭伤而死。
此事引起了永乐帝的重视,小小年纪就能挣断坚韧的绳索,而且连杀十几人,岂是用简单的天生神力就能解释得了的?
便派了不少人人专意打听他的“背景”,但都一无所获。随着时间的流失,大家慢慢忘了这事,谁知五六年后,有人特为这件事而来,且惊天动地,几乎要了朱棣的性命。此乃后话,暂时不
表。
其后又有不少建文旧臣不屈被杀并牵连族人,这场血腥残酷的屠杀自建文四年(公元一四零三年)七月开始直到永乐十一年,永乐帝才下诏解除。
但地方上的官员显然在其中得利,大都没有停下来迫害建文旧臣的行为。
永乐十四年,文渊阁大学士胡广奔母丧自江西还朝,皇帝问他下面的情况,胡广趁机答道:“民众大都安宁,但府县穷究建文余党,株连亲友,为民祸害很深。”
永乐帝醒悟,再次下诏停止追治“建文奸党”。因建文四年是农历的壬午年,所以史家把这段时间被杀的的建文旧臣统称为“壬午年死难之士”。
故后来史家慨叹永乐帝刑威之重冠绝古人,如此株连攀染,后世谓之“瓜蔓抄”,与“诛十族”一起成为世人口诛笔伐的罪证。
更值得一提的是永乐帝后来开疆括土,疆域是华夏历史上除“蒙元”外最大的,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强盛的国家(后文自有详述)。其功绩远迈汉唐,堪称一代大帝。
就是因为嗜血残暴以及以“庶”夺位,而不为后人尤其是文人的认可,硬是抹杀了他的功绩。而唐宗宋祖正是不杀文人,被文人们传颂至今。
笔者则认为,明代史书皆毁于大火,今天所看到的记载都是清人所撰写的,而满清为标榜他们的统治合法性,以及掩饰他们入关后荼毒暴虐中华的累累罪行(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留法不
留头)等等,绝不排除有夸大其词、栽赃陷害的可能。
清代史家谷应泰批判永乐帝残暴的同时,也说了句中肯之言,道:“永乐刑威劫人,但建文旧臣易于抵触,难以感化,而使矛盾激化耳!”
再说云天一行回到洛阳,占地近百亩的大家院已经大致建好,便搬进了他亲自取名的“无忧苑”。
云姬、苏云早就被连秋生、苏起等人护送而至,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了。
而吴畏、陈良玉、纪燕然、龙大先生、严飞龙等等索性哪也不去,就在这里长住了下来,陪着铁冠道人整天喝酒取乐。
这样到了九月,有人急急忙忙来报道:“有个年轻的宦官带着几个京城来的锦衣卫,正在城里到处打听您的住处呢?”
云天皱眉,皇帝想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