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神的子孙”,一众扶桑贵族在生之时,已经享受了凡尘俗世间一切的美好;可对于死后的幽冥世界,这些贵族们还是心有戚戚。佛教的传入,对于这些扶桑贵族来说就是一个救命的稻草,却是给了他们或是投身极乐净土,或是转世再享荣华的可能,叫他们十分推崇,个个信仰,数百年前甚至是由天皇领头,全民茹素,就是为了求得一个死后的解脱和来世的繁华。
而对于一众百姓来说,佛教本身的慈悲和六道轮回也是对他们吸引极大,却是今生投胎做了贱民,只要好好忠君爱国,与人为善,处处心存善意,下辈子未尝不能转世富贵人家,享受今生所不能享受到的东西。故而一众贵族信仰佛教的时候,贱民百姓也纷纷追风信仰,却是短短几百年的时间,扶桑地界上的佛教与神道已经分庭抗礼,甚至佛教还要占据上风,一众神道信徒,包括神道分支的阴阳道众人,对于这等情况,都是无可奈何。
伊势国作为扶桑最古老的几个藩国,享有“古代神国”之誉,却是在京城阴阳寮之外,神道退守到最后的根据地。作为一个藩国,整个伊势国几乎都是神道的海洋,处处都有神社,神殿数不胜数,所谓“伊势神宫”,并不是单纯地指某一座神社,而是通指整个伊势国境内,数不胜数的诸多神社,却是这里,已经是神道的根本起源所在,不容有失,纵是芦屋道满这样无法无天的阴阳师到来,也要处处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冒犯之处。
望舒从芦屋道满断断续续的讲述之中,多多少少理解到了他们阴阳道,乃至于整个神道与佛门之间的诸多矛盾与冲突,一时间心中也是感慨非常,却是联想到中原之地,又将两边作为对比,一时也是觉得扶桑的诸多贵族着实可怜,颇有些自欺欺人的意思,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在中原历史上,信佛的皇帝不可谓不多,可是这些崇尚佛教的中原皇帝,大多数都是将佛教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本身对于其所谓的六道轮回,极乐净土之事并不是十分相信。就望舒所知晓的,李唐的女帝武瞾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乃是靠着一众僧侣推崇她作为“弥勒转世”,为她的法统和皇权奠定基础,才使得她重视佛教,大力推广。严格说来,武瞾本人也不是彻头彻尾的佛教徒,自是不会像一众扶桑天皇一般,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而就算是诏令茹素一事,与扶桑天武天皇不同,中原的梁武帝也不过是要求僧人吃素,并不干涉平民,与其说是对佛门的维护,不如说是对一众僧侣的惩罚,乃是给他们一个枷锁,限制他们的诸多行动,跟天武天皇的全民茹素令有着极大的不同,自是难以相提并论的。
在这几日的时光里,望舒所见所思,其实已经逐渐接受了阴阳道的一众理论,乃是因为扶桑与中原的天地法理不同,这边是真实不虚的有百鬼夜行的。阴阳道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平衡百鬼夜行之事,协调现世与非现世之间的矛盾,很有必要不说,阴阳师们也都是有着大智慧的高人,就算是芦屋道满,其实也是在庇护百姓上有所建树的。
虽然望舒本人并不反对佛教,可是看着佛教在扶桑势大,几乎要将阴阳道逼到绝路的场景,心中还是感到十分悲哀。有朝一日,阴阳道在扶桑灭亡之时,只怕整个扶桑,就要沦为鬼域,成为百鬼和万妖的领土,再没有一个心智正常的人类存续。面对扶桑这种特殊的情况,只怕这边佛门最高明的大威德明王法也是束手无策,单纯靠着镇压,既不能消弭人心之中的黑暗,自然也就不能断绝妖鬼出现的契机,这种事情,大概是非阴阳道而不能解决的。
当然,这些事情,望舒也就是自己感慨感慨,连芦屋道满和安倍晴明这样的扶桑本土大阴阳师都不能改变的局面,他一个外来的中原修士自然也是对其无能为力的。虽然说百姓无辜,无论是否是自己的族人,望舒对他们都是抱有着一丝同情,可是历史大势,本身就不容篡改,望舒不过是过客,自然也就只能长叹罢了。
在芦屋道满的引领下,望舒在这一日的下午时分,终于来到了整个伊势国境内,伊势神宫之中,最为古老和要紧的,以天照大御神为首供奉三桂子的皇大神宫之前。抬头看着面前高大古朴的建筑,望舒一时间也是新潮澎湃,却是想到天照大御神作为扶桑最古老的一批神明之一,若是自己能够与她交流,说不定就能窥见千年前的古事,有关徐福的诸多线索,说不得就要从这里获得。
芦屋道满看着望舒,见他站在皇大神宫门前出神,一时也是没有打搅,只是自顾四下观望,也是对这自己数年不曾踏足的圣地十分怀念,一时间想起了什么。
片刻之后,就听得望舒长叹一声,道:“道满大人,我们进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