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惊道:“若是如此,佛门将如何自处?”
即墨道:“到时候,众生平等,人人是佛也不是佛,大师不是说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中有色方是色,心中已空方是空,无论是空是色,皆着相,唯有不空不色,方是大道。”
刑天和无形听完后惭愧道:“听君一席良言,胜过苦修千年,真没想到,小友有如此见识与抱负,实在汗颜,我也没有理由渡你入佛门了,希望能够看到小友功成的那一天,到时候,天下大同,普天同庆!”
即墨道:“既是如此,那就告别了!”
刑天道:“不知小友往后作何打算?”
即墨道:“大师何必一定要问,免得动了你的佛心!”
刑天道:“不错,如果和你相处太久,还真有可能会如此,那就此告别吧!”
了结这件事后,总算是与佛门之间有个界限,不用担心自己会真的成为佛门弟子了。
虽然算是与佛门有缘,可是道不同,理相通,刑天不知道的是,即墨不仅决定渡魔,同时也要渡佛。
即墨想到前世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到均田地,轻徭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口号,他决定从这个口号入手,改变佛魔两域的现状。
想要实现这个想法,先需要一处根据地,有一定的人口,才好实施,最主要的是有这些人的掌控力才行。
即墨的佛印分身修为不够,在梵城中还是不够看,因此,他决定找一个小一点的城池,自己控制后,开始向四方扩散,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格局,直到实现最后的天下大公。
佛界中对于城市的管理非常松散,若非魔族入侵,除了必要的生活所需,都在吃斋念佛,清楚内心的魔鬼。
即墨找了梵城附近一个小城,小城的名字叫同城,取意天下大同,即墨感觉这个城市与自己有缘,自己想要渡尽佛魔,就必须天下大同,大公,才能化尽魔气,重归盛世。
进入城中后,找了一处寺院以挂单的名义居住下来,之所以选择这个寺院是因为这座城只有这么一处寺院,寺名兰若寺。
寺中有一百多个僧人,修为最高的不过是一名出窍期,不过他不是寺内的最高层,真正掌管这座寺院的是一名化神期僧人,名叫行森,他是兰若寺的方丈,因为他是寺院之中对佛法理解最高的人。而修为最高的人是西堂首座,专门教寺内僧人习武的。
寺中时常开展佛法辩论,以求对佛法有更深的了解。
只要佛法在方丈之上的,即可将方丈之位拿到,以便教化世人。
即墨认为这是他得到这座城的指挥权的一个重要的机会,于是抽出时间将佛门辩论之法研究了一段时间,以前世的见解对付他们,说不定有很大的机会。
这一天,又是一次辨法大会,几名高僧参加辩论,而其余弟子旁听学习,希望可以对佛法更加理解。
今天的辩题是,人间三苦,贪嗔痴,也称三毒,是危害世人的最大根源。
行森开始讲法:“众生生于世间,为五官与外界相连,而产生五觉,五觉引起五欲,五欲执着而产生染爱之心,就是贪,因此贪与爱同体异名,贪而生魔,魔气日壮!”
“又言,嗔者,为怒,与贪相反,是对他物的厌恶而产生的抗拒心理,嗔愈盛,魔深重。”
“痴为一切烦恼之源,是妄念,心念生,则魔气生!”
“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合为魔界,一念生则入魔界,一念灭,则出魔界,因此我们不仅要修心同时也要渡魔,修心可以让我们远离魔界,渡魔则可以积累功德,大家定要以布施化贪欲,以慈悲化怒心,以智慧化愚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一切以修身为本,方得正果!”
众人道:“听方丈一席话,如坐菩提树下,顿觉灵台清明,尘心净化,于佛法领悟更深了!”
此时,一声不和谐得声音传来,正是刚刚挂单在寺院得即墨,也就是化名空凡得家伙,他要用前世学到得一句寺来引起众僧得注意。